泉州"金改"待破题 激活民间资金阳光化地下借贷
一个企业的资金样本
通过民间借贷和盘活富余资金
作为一家鞋服公司的老板,杨建(化名)没有去参加今年的春季广交会,眼下他最着急的事情,是筹集到足以开工生产近50万件童装的原料款,缺口大约为200万元。
“我们公司的产品,全部都出口,但现在的问题,不是有没有订单的问题,而是订单能不能接的问题。”杨建早年是一个业务员,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自己办厂,在2007年之前的外贸黄金时期,将企业做到了年出口5000万元的规模:去年底,杨建谈下了一个国际品牌的代工,产值几乎瞬间增加了3000万元的空间。
杨建的问题,在于调节变化的账期带来的压力。在2011年之前,大多出口企业往往能在出货一个月内拿到全部的货款,这也成为很多老板不愿从事内销的最大原因之一,几乎没有被拖欠货款的忧虑;尤其是去年下半年开始,外贸账期开始拉长,从30天拖到50天,现在又大多拖到90天,本来资金压力就大,订单一增加,更是焦头烂额。
“客人没有给一部分原料款,我们当然不会贸然开工,但先给的比例往往只够最基本的采购,备料、机器设备、员工招聘和安顿等,就要从之前积累的利润当中支出。”杨建对记者扳着指头算账,发现把现有的存款投进去之后,还有200万元左右的资金缺口,他计划找银行贷款,但跟几个股东商量之后,一致选择了放弃,理由是贷款需要支出的利息,将会拿走将近一半的利润,“万一原料价格波动太厉害,等于白干了。”
这不意味着杨建的公司没钱。私底下,他和几个股东都有放债给其他人或公司,总金额加起来超过千万元;按照公司的运行,每季度能收到的总货款,将近2000万元,其中盈利部分都入了公司的账户,到年底再进行分红,或者决定是否增加投资。“不管是按工人数,还是按产品计算,单位利润在下降,但总量做大了,赚钱还是有的。”杨建告诉记者,根据股东之间的约定,大约总收入的2%要拿出来分红。
在泉州,杨建这样的民企老板并非个案。记者接触到的很多中小型企业,一方面会经常遇到资金上的困难,但面对银行贷款的附加成本(例如捆绑理财产品)、时间成本(往往贷款到位时已经过了最急的时候)、抵押成本(公司的财务信息会因此被透明)等叠加起来,他们宁愿选择向朋友借钱,多为短期的,月息不会超过2分,因为借的都是熟人;另一方面他们自己手上的富余资金,并不愿意存入银行,而是进入民间借贷领域,尽管很多渠道不被政府认可,但他们普遍认为这不是高利贷,而是基于彼此信任的雪中送炭。
入股银行的企业实践
民资进入金融机构的门槛较高
在一些小微企业眼中的企业与银行关系,由此可见一斑。但这并非是唯一的样本,银行对存款的需求,是放贷的保证,而企业是吸储的重点对象;企业资金在银行的存与贷之间,产生的利差往往会变成企业的负担。
“如果纯粹放进银行,就是死钱一笔。吸纳优质的资金进入银行,是一件两利的事情。”作为泉州民企入股银行的先行者之一,福建大中金属材料市场有限公司董事长苏丽红认为,投资金融业的好处,不能仅仅从能够获得分红这么简单的角度去理解,至少还应该包括企业品牌提升、方便银企配合这两方面的考量。
根据“省十一条”的政策,明确提出“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或参股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尽管在很多地方已经有实践在先,但如此措辞的鼓励和支持,还是第一次。“实际上,普遍对金融业有投资意向,但也要分好几种情况。”苏丽红回忆,在2006年农村信用社改制,要吸纳优质客户入股时,她听到的更多的是反对:一方面是集体所有制,不被看好;另一方面则是还属于新鲜事物,参与的人还很少。
当时顶着压力,按照最高上限200万元投资后,苏丽红成为第四大股东,2011年改制成为泉州农商银行后,又追加投资,成为自然人第三大股东。“入股银行不单是一笔投资,干一行、学一行,当你把积攒的财富投入到金融业之后,肯定就会去关注、去学习,为企业融资的视野和方式,也会多起来。”作为几年来实践的另一个成果,苏丽红除了董事身份,更重要的是成为一名金融经济师,在跟银行对接时,很多事情往往能占据主动。
“但是,民资要进入金融机构,目前的门槛很多民企跨不过去。”一位银行人士直言,这还不只是政策门槛问题,还有银行金融机构力图大小通吃的压制;从大的层面看,关系到利率市场化,一旦“话语权”被分出去,将对银行的利润产生极大的威胁。
- 2012-05-02温州金改试验区招聘报名今日截止 最高年薪百万
- 2012-03-29国务院决定设立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 确定12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