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的身影 电工矿工"上天入地"的艰辛与惊险
坚毅的脸庞在黑暗的地下矿井里熠熠生辉。
核心提示
无论是在1600摄氏度高温下炼铁的炉前工,还是在-20摄氏度冷库装卸货物的搬运工;无论是在充斥着浓烈酸味的车间里酿醋的酿醋师,还是身上爬满蜜蜂的养蜂人(详见本报4月28日第五版、5月1日第二版),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我们开设专版,将镜头对准这些终日奔波在基层一线的普通劳动者。他们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乐观知足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本期,记者跟随电网工人“上天”、煤矿工人“下地”,体验他们高空作业和地下劳动的艰辛与惊险。
□本组文字 李凯龙 杨佳彬 实习生傅淑瑜 颜明扬 通讯员程志龙 刘志伟/文 记者陈起拓 实习生江玲/图
相关新闻:
矿工
入地150米
黑暗世界采掘光明
空气闷热而浑浊,低矮的空间里凿岩机发出的噪声让人眩晕……在永春天湖山能源铅坑矿地下150米深,离矿洞口2公里处,掘进队工人林才宗、徐锡川、吴喜庆正忙着加紧施工。他们刚下矿井1个多小时。在岩石上凿出1.2米—1.5米深的孔洞,用木棍推入炸药,再塞上泥巴,接上爆破母线,延伸至100米处,最后利用控制器引爆;静静等上15分钟,待烟尘慢慢散尽,确定安全后,队员们上前清理渣石。至此,一个循环完成。一组工人每班要进行两个循环,时间大概为8个小时。
以上是“五一”期间,记者跟随采掘区副区长姚向国深入地下矿井,看到掘进队工人的劳动场景。来到这里要先经过主平硐,硐宽不过3米,中间铺设着轨道,供煤车通过。走了近600米,是一处车场,要通过驾空乘人器抵达矿下。由于人坐在车上时要向猴子一样蜷缩着,所以这种车被工人形象地称为“猴车”。
海拔650米、625米、600米,随着“猴车”缓缓下滑,周围的世界变得安静,静得让心慌,只有矿灯的光线,巷道里渗出的水不停地浇在身上。经过这样长约1公里的巷道,尽头传来了气动凿岩机的声响。
矿下那盘综错杂的巷道都是掘进队的功劳。而在天湖山能源煤矿区里,还有不少像这样在地下深处劳作的工人。他们终日在百米深处的地下采掘产煤,给人们送来光明。
- 2012-04-28炉前工冷库搬运工"冰火两重天" 记劳动的身影
- 2012-04-05他们的守候与坚持 泉州街头小憩的劳动者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