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船模就是将船按比例缩放,任何细节都马虎不得 创新改良古船模 另辟蹊径传技艺 与黄初宗依然经营造船厂的做法不同,37岁的黄振煌用另一种方式坚守着老祖宗的手艺——制作福船。2006年,表哥林配宗投资开办圭峰福船制造有限公司,一半是古船模的陈列馆,一半是黄振煌的制作作坊。 打从黄振煌记事以来,家族中的大事,就是让后辈学会造船技艺。可由于木质船已逐渐被铁架船或钢架船取代,大多黄氏后人都选择跑船或外出打工,黄振煌也是其中之一。6年前,因为放不下这门手艺,他回了老家,和表哥商定,无论如何都要把这一技艺传承下去,大船没有市场,就把目光转向古船模。 凭着记忆和以前学的技艺,黄振煌对古船模创新改良,变身收藏品。尽管做的不是完整古法的古船模,但黄振煌的古船模销路还不错,每艘船可卖到3000元~2万元。 只是,和黄初宗一样,黄振煌缺的也是工人,单靠他和七八个打下手的工人,每月最多只能造8艘古船模。也有侄儿跟黄振煌学过,终是没有坚持下来。黄振煌说,自己也能理解。造一艘古船模,时间长,需要极大的耐心,经济效益也不好,因此愿意学的人很少。 即便如此坚守 前路依然迷茫 黄初宗和黄振煌的坚守,依然阻挡不住这门手艺的日渐衰败。但要怎么传承,他们自己也不清楚。 泉州手工技艺的日渐消失,不仅局限于造船业。曾几何时,对于许多泉州人来说,妆糕人、倒糖画、编竹笼、修折扇……那些沿街挑担吆喝的声音似乎还在耳畔。然而,随着一批批身怀绝技的老人的相继离世,泉州民间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挑战。 泉州市文广新局社文科长谢万智介绍,手工技艺的断层,造船业不是首例。目前,泉州市各传统项目保护方式有两种——保存和发扬。还有生命力的,就让它活态发展;没有存在发展条件的,就采取保存措施,由部门保存好文字、音像等资料。像古代的造船技术,虽然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但承载了古代科技和文化的信息,对于今后这方面的技术,可能有一些帮助,有保存的义务。 业内人士指出,保护濒临消失的绝技,需要部门和民间共同努力。以戏剧曲艺为例,此前泉州市木偶剧团面临着人才断层的险境,正是通过部门和民间的努力,开办木偶本科班,注入新鲜的血液。从这一层面而言,换个角度,创新变革,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可以获得重生,值得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