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岁的黄振煌想把祖宗的家业传下去 东南网-海都报闽南版4月22日讯(记者 陈丽娟 黄谨 通讯员 蔡江彬 肖咸强 文/图)泉港峰尾的黄氏造船世家,在沿海一带是出了名的,宋、元时期便已名扬四海。当年,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便是他家造的。 如今,传了十多代,黄氏家族已衍变为两个分支。一支仍按古法制造和维修大船,一支则将技艺创新改良为古船模,用于收藏。 相同的是,传到这一代,已没有多少后人愿意坚守于此。未来,黄氏造船世家何去何从,他们心里也都没底。 艰苦支撑船厂 延续古法修船 说起当年造船业的繁荣,77岁的黄初宗眼里多了丝光芒。那时,哪里需要造船,都是把他们请过去的,连附近的莆田、晋江等地也特地过来邀请他。 后来,造船业渐渐没落,他和大儿子黄唐阳一起创办了家造船厂,兼修船工作。20多名工人,都是黄氏后人,年纪多在50岁上下。敲敲打打的生活很艰苦,工人也不好留。黄唐阳说,每个工人每天工资300元,还是有许多人不愿意干。能留下来的,都是凭着对这门技艺的坚守。 去年9月,《南海一号》拍摄组到造船厂取景,再现当年大船建成后下水的古时礼仪。在黄初宗的印象中,造船这行业,已经许久没有这么热闹的场面了。 14岁开始跟父亲学造船技艺,即便如今退休,把技艺和生意都传给儿子,黄初宗的手艺也没断过。所以,当子女们提出,让他也造一艘传统的“黑舶五青案”船模作为传家宝时,他欣然同意。 这艘船模花费了黄初宗近8个月的时间,尽管船身只有2.3米,但从选料到做工都十分精细:高高竖起的桅杆、船灯,可以活动的船舵、船桨,舱内有多层隔板,船尾还有窗户、厨房以及厕所,各种器具、帆、锚一应俱全,俨然一艘浓缩版古船。 黄初宗说,仿古船模的制造与造船技艺相同,整艘船按照大船的比例缩放而成,每个细节都不能错过,很有讲究。打龙骨、定肋骨、铺底板,每个小部件都要手工精细打磨,到最后组装,至少有四五十道工序,每一道都马虎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