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主管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泉州民生>奇闻异事> 正文

泉州古大厝还好吗? 古建筑生存环境引各方关注

qz.fjsen.com 2012-03-28 09:00 来源:东南早报 我来说两句

网友@傅仰彬微博晒出的“老家后院的旧式洋房”,同样面临生存困境,但即将“获救”——翻修保护。(请@傅仰彬见到报道后,联系记者)

数量庞大的闽南传统民居建筑是凝固的语言,它见证主人的艰辛和辉煌,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民居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正变得岌岌可危。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泉州地区单单华侨建筑小洋楼就有两三百处,再加上散落在各乡镇的一些古大厝,保守估计也有数千座之多。据悉,这些古宅只有极少数被列为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他多数生存环境堪忧。这一现象引起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的思考,他们剖析困扰古大厝的种种症结,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古大厝。

□早报记者 林福龙 江晓媛 实习生 江雯琦

症结一:不懂文化

“每个文物背后都有属于它们的故事。”泉籍古民居文化研究学者骆中钊教授认为,文物保护首先要了解文化、了解历史。现在的古建筑保护,大多单纯从表面入手,完全不谈文化,这样就失去文化,背叛历史。

目前,泉州出现“当地设计人员不研究当地文化”的情况。优美柔和的曲线、吉祥艳丽的色彩、富于变化的层次、精湛华丽的装饰四大特点成就了古大厝“双燕归脊”的典型形象,它旨在表达在外游子归心似箭,家中亲人急盼游子回乡团聚的相互思念之情。“它的陡峭曲线表现游燕急切归家,从空中陡然下落的形态,许多工匠不明其意,将其擅自改成另一种风貌,曲线不美,寓意尽失。”骆中钊说。

症结二:赶工期

骆中钊介绍说,以蔡氏古民居为例,翻修后的“双燕归脊”所用的材料是水泥,而早期建筑使用的是白灰,房梁的木料也不再是杉木,而是质地硬却容易开裂的落叶松。材料变化,技术革新,部分施工人员为了赶工期、节约成本,对文物进行乱修葺,这就导致对古文物的“破坏性保护”。

“泉州是‘地上博物馆’,古大厝等物质文化是老祖宗传世之宝,应当得到好好保护。”骆中钊说,“建筑技术逐步现代化,引入新的设备和材料,这是必然趋势,但绝不能成为‘修旧不如旧’的借口。”

责任编辑:谢玉妹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
关于东南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给我留言- 投稿邮箱-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福州分所 许水清 律师 电话:13809520738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1-87079320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