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草根慈善家延续父母之爱 一家三代一个账号
扩展
——从个人到家族
之后一年多,每逢自己过生日,母亲生日和其他各种纪念日,李秀娟总是把钱省下来,有时候300元,有时候500元,一些在她看来不必要的开支,都省下来,不定期地打入这个账户里去。自从有了这个账户,她已经好几年没有过生日了。“生活尽量简单化,一些不必要的开支,能省则省。”李秀娟说。
李秀娟独自细心地打理着这个账户,而这张银行卡,李秀娟也一直随身携带。一次她外出请别人吃饭,身上忘记带钱,只有这张爱心银行卡。当时心中闪过一个念头:用这张卡上的钱付账,然后回家再把钱补充进去。然而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李秀娟还是放弃了这个打算,回家取了钱再请朋友吃饭。“进去的钱,无论何种形式,自己一分钱都不能动,否则这个爱心账户就失去意义了。”她说。
2010年年底,李秀娟姐弟几个举行家族聚会,几个弟妹得知了李秀娟设立“福祥善款”一事后,纷纷响应。从那时起,几个弟妹都会主动将一些不必要的开支省下来,打入这个账号,有时候几百,有时候上千,数额不等。
让李秀娟颇感意外的是,这个爱心账户还得到了下一代的认可。侄儿李兆,从法国留学归来后正在艰难创业,得知这个账户后,每个月往里面汇钱;自己念大四的儿子,也将200元生日费省下来打入这个账户;外甥女谢凝,一年多的时间里每月为她的小宝贝积累爱心往账户里汇款……
“我很高兴这个爱心账户得到了整个家族三代人的支持,变成了我们可以传承的东西,福祥账号,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家族联系的纽带和精神家园了。”李秀娟说。
从一个人到一个家族三代,这个爱心账号得到了延伸。
李秀娟的爱心账户,也开始感染更多的人。公司里的几个员工意外得知了这个账号的存在后,主动加入了进来;南安石室岩寺庙的法亮师父,今年春节汇入善款1000元;在看到报纸相关报道后,来自石狮的一个生意人,主动打来电话,要求汇款进去……
爱心,在延续。这让李秀娟特别欣慰。
理念
——爱人爱己
去年3月,李秀娟自制了“爱心卡”,分寄给九都、泉州和厦门的弟妹们,并将账户更名为“福祥之宝”。在李秀娟的办公室,记者见到了这张爱心卡。上面写着:这些年来,我没有统计过这个账户有过多少钱,温暖过多少人,只知道它无论亲疏、老幼、天灾人祸,皆以无分别心、如星星点灯……
李秀娟说,做慈善,是“爱人爱己”的事情,“充满柔情去关爱别人的同时,获得自己心灵的慰藉”。
李秀娟说,很多人觉得慈善是富人才能干的事情,而她并不这样看,“在我看来,慈善是每个人都可以身体力行的事情。富翁捐100万元,和平常工薪族捐100元,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都是一份心意,与捐资数额多少无关。”
事实上,李秀娟经营的小公司,每年也没有多少收入,遇到年景不好的时候,还要亏钱。她的兄弟姐妹也都是工薪阶层,但是这并不妨碍她们经营这个爱心账户,奉献爱心。
李秀娟说,做慈善,还要懂得“爱人”。她和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公司的一个员工家庭发生变故,她得知后,立即组织了员工为她捐款。但是,当她把募捐到的2000多元钱交给这位员工时,这位员工并不高兴。这件事让李秀娟对爱心和慈善有了新的一层看法,之后每一次行善,她总是先打电话给受助者,征得对方同意后,才把款项捐过去。
几年来,这个爱心账户的受助者,有玉树地震、日本大地震、江西鹰潭水灾等自然灾害的灾民,更多的则是媒体报道的泉州本地困难人群。
谈到这几年的慈善经历与感受,李秀娟却觉得这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方便就好,量力而行。那种带强迫性的、功利性的慈善,不但不轻松,而且无法长久。”她说。
在李秀娟看来,慈善已经是她生活中的一部分,轻松而简单。
- 2011-10-12泉州草根慈善仅靠道德魅力维系 期待跨越三道坎
- 2011-09-14草根慈善苏少隆:协会固定帮扶老人 2000多户
- 2011-07-23泉州“草根慈善”给力 两贫困女孩免费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