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泉州二次创业 “民办特区”风雨兼程
至2011年,泉州拥有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497家,亿元企业累计完成产值6771.41亿元。
二 “三来一补”走出制造路
对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有所了解的人,一定听说过一个关于“傻子”的故事。正当全国理论界把目光聚焦于“傻子瓜子”姓社还是姓资时,晋江陈埭镇洋埭村一间不起眼的小屋里,一个农民几乎是在一夜间完成了所有制的创新。
他的名字叫宋太平。
他曾经是“八大王”之首的螺丝大王。也许从戴上这顶“帽子”起,他就为重出市场江湖铆足了劲。1979年10月,就在全中国大概没有几个女性知道胸罩为何物的年景里,宋太平以每股2000元的标准向乡亲筹集了14股,招聘了11位帮工,开办了一家名为“爱花”的胸罩厂。
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就在这一年,26岁的许连捷凭借几部缝纫机在自家厝内办起了“后林劳保服装加工厂”;林土秋邀集14位亲友入股开办了“洋埭服装鞋帽厂”……之后短短一年时间里,仅陈埭一镇就申请了集体企业营业执照20多份,下面挂靠着190多家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联户企业,占全镇企业的90%以上;晋江全境更是办起联户企业500多家,投资总额1000多万元。回首当年,可谓一段村村办工厂、户户出产品的燃情岁月,在政府的开明支持下,各种名目的联户企业、
“三来一补”企业、合资企业如春笋沐雨般破土而出,一个个农民洗脚上岸,一户户人家挑灯夜战,一车车货物堆积如山。
在那个年代里,泉州人无不自豪地宣称:“香港流行什么样式的衣服,我们这里一个星期后就有了。”正是凭着这样的狠劲和巧劲,“小香港”的繁华没有随着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而消逝,不满足于第一桶金的泉州人一针一线地完成了从商业资本到产业资本的骐骥一跃,在制造业这个更为广阔的舞台上展开手脚,将产业经济的序幕徐徐拉开。
到了20世纪80年代,当极具中国特色的乡镇集体经济刚刚以燎原之势席卷神州大地时,林和平已经从堆满人造革凉鞋和拖鞋的厂房里看到了“富贵鸟”的雏形;英林镇的一家老牌裁缝铺子悄悄将自家的招牌改成了“柒”牌;王星源正为“帝都”西服和“恒盛”西裤描图打版;蔡友扁一口气将近万条“闽狮”牌牛仔裤摆进了北京国际展览中心;而已经怀揣着50万元利润的许连捷,则放弃了深耕已久的服装业,全心呵护在摇篮中的“恒安”。
在这个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年代里,泉州民营企业的水手们怀揣着一个个孤胆英雄的传奇梦想,在海峡西岸的古老码头边重新起锚。越过眼前这片广袤无垠的海洋,他们看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
- 2012-01-30泉州"二次创业"大会今召开民营企业缔造四传奇
- 2012-01-30泉州市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大会 今日影剧院召开
- 2012-01-30晋江企业家谈二次创业 服装产业的新引擎是创意
- 2012-01-29泉州市民营企业“二次创业” 实体经济不断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