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泉州人”成长空间更广阔
核心提示
发达的民营经济,带动了泉州各项事业发展,也吸引着众多流动人口来泉务工创业。截至目前,泉州市流入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已有185万人,流动人口成为泉州发展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基于服务流动人口方面的成就,2010年,泉州市被确定为全国49个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城市之一。
时光荏苒,被列入试点城市已经一年,泉州市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上成效如何?昨日召开的市人口计生领导小组组长(扩大)会议,对此进行了总结交流。
□本报记者 孙灿芬
本报讯 解决来泉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维护他们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一直被泉州市视为构建和谐社会、集聚人才资源的一项重要工作。数据显示,今年秋季,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工子女达到26.97万人,仅此一项,泉州市每年投入财政资金数亿元。
平等—— 97%以上外来生源就读公办学校
据悉,26.97万名义务教育阶段来泉务工人员子女,占该阶段在校生总数的34.7%。在石狮、晋江、丰泽、鲤城,这一比例均超过50%,分别达到67.5%、65.8%、61%和57.9%。而所有这些来泉务工人员子女中,97%以上都在公办学校就读。
为解决好这部分来泉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全市各级政府除了保障校园用地、校舍建设、设备设施添置和维护等硬件方面的大量投入外,财政每年承担的教育经费达数亿元。 此外,幼儿园阶段也有相当数量的来泉务工人员子女,近8.5万人的规模,占幼儿园学生总数的29.3%。
简便—— 凭“三证”即可就近报名
记者了解到,在实际工作中,泉州市不仅突出平等对待,让来泉务工人员子女有学上,同时不断简化手续程序,让来泉务工人员子女上学之路通达无碍。
全市各地早在今年春季就开始进行调查摸底,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来泉务工人员适龄子女纳入当地统一招生计划,并及时预测入学数量,制订招生计划,确保来泉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一个不落下。其中,来泉务工人员子女到小学就读的,凭“三证”(即婚育证、劳动合同、暂住证)到居住地附近小学或由当地教育部门统筹安排就读;小学升初中的,凭“三证”在原学校报名,由当地教育部门统筹安排到所属片区内中学就读。
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吸引了更多来泉务工人员及其子女。今年秋季,泉州市义务教育阶段来泉务工人员子女数量同比增加了3万多人。
创新—— “异籍高中”做法上了央视
为帮助在泉州就读初中的来泉务工人员子女继续升入高中,将来能顺利参加户籍地高考,泉州市各个县市区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最为典型的是晋江,针对辖区内四川、重庆、安徽、江西农民工相对集中的特点,在全省首创试办“川渝皖赣籍学生高中教学班”,并于今年秋季新增了湖南、湖北、贵州三省高中班。这些学生在晋江和父母共同生活,却和户籍地学生使用同样的教材,学习同样的课程,毕业后可顺利拿到毕业证书并参加户籍地高考,既省去了远离父母的不便和困扰,也为父母更好地安心工作创造了条件。
这样的创新做法,为全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市提供了有益借鉴。今年9月,央视两档节目,连续关注报道了晋江探索创办外省籍学生普通高中班的改革尝试。
- 2011-10-17洛江采取多项措施 让外来工子女平等分享教育资源
- 2011-09-13晋江力保九成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公办校就读
- 2011-09-08教育局局长接线:小学外来工子女比增7596名
- 2011-09-03石狮副市长:将尽快解决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
- 2011-09-28央视聚焦泉州试水异地高考 首创外省学生高中班
- 2011-10-08石狮三类计生家庭子女 从小学到大学全程获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