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四十载见证行业冷暖 张坂木雕老人的新春天
天地阔
老艺人迎来新春天
“按天计算,每天工价100多元只能算是‘小儿科’了。”苏坑村一位木雕师傅说,普通的师傅一天的工钱,有的高达四五百元,会雕些更难的,工价更高。今年以来,工价提升了20%左右。苏炎彬也说,与木头打了40多年交道,做了一辈子的“木头人”,这些年才体会到有盼头。
在苏坑村及附近一些村庄,这样的家庭作坊为数不少。很多木雕师傅不外出,在家做活,由外面的人揽活,揽到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地的活,再找人做。当然,也有一些师傅大名远扬,慕名前来的人也不在少数。
在苏坑村,像苏炎彬这样的木雕师傅,还有很多。不仅是苏坑村,在原来的惠南、惠东等地,还活跃着许多的“苏炎彬们”。在经济发展,人们追求精美物质生活之时,“苏炎彬们”有了更广阔的空间。而传统的技艺,也因为适应时代的大潮,往前推进,有了更多的“苏明剑们”,才不至于失传。
人富足
追求精美木雕
在像苏炎彬这样年纪的木匠生涯里,大多做过几百上千个“眠床”。一流的技艺从“眠床”锻炼起,那做起其他的木雕活,也就轻车熟路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眠床”逐渐淡出,从价格和舒适度来比较,人们更倾向于“席梦思”、高低床。除了家具、木头建筑等活,木匠可做的活顿时少了许多,年轻人也不太愿意学了。
不过,只有苏炎彬这代人继续坚持下去。“到了一定年纪,不可能重新学其他手艺了。”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清淡”后。近年来,木匠越来越吃香了,传统的木雕技艺也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除了木作家具,家居饰品、佛具、宫庙用品等需求量也大为增加。“早几年,来自台湾地区、东南亚的订单比较多,这几年,外省、本地的需求也剧增。”苏炎彬说,这跟经济发展有很大关系,早年,大家的最大需求就是填饱肚子,再好一些,追求填饱肚子的食物美味一些。再看看现在的农村,不少人家都盖楼房,更有一些人买了小车。
- 2011-10-16陶上刀客坚持手工雕刻 梅兰竹菊大作栩栩如生
- 2011-09-26第六届中国雕刻艺术节开幕 大师与精品云集(图)
- 2011-10-20潜心南音60年老伯回乡授艺 收集整理曲谱将出版
- 2011-10-17八旬传拓高手开元寺义务描红 申报非遗传承人
- 2011-10-24永春蒋溪村深山有位烧炭翁 一烧二十年(图)
- 2011-10-21安溪福田8名"老民警"苦中作乐 守护47万亩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