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塔仔是古时孩子们在中秋最大的娱乐
东南网-海峡都市报9月14日讯(记者 吴佳弘 见习记者 黄启鹏) 月亮,在闽南语中谐音为“月娘”。泉州中秋拜月,自唐朝始,已逾千年。昨天,浮桥街道重现这一仪式。拜月、咏月、走月、泛月,环环上演,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晚上7点半,薄云掩月,若隐若现。鼓声起,仪式开始。一张祭桌,上摆月饼、水果。16名女子列于桌前,身着唐朝服饰,作为执事。祭拜前,主献必须将手洗净,以示对月娘的尊敬。之后,上香、奠酒、再拜……将写满祝福的薄纸放进金桶焚烧。
拜月结束,咏月开始。四位老先生和一位女士登场,吟唱诗歌颂月亮。唐诗《月下独酌》、宋词《明月几时有》、台湾民谣《中秋旅思》等配着民乐,萦绕耳畔,别有韵味。
舞台两侧,一边是孩子们围着正在燃烧的塔仔,嬉戏打闹。这是古时孩子们节日最大的娱乐。
另一边,一位女子正在虔诚“听香”。她手握一炷清香,跪在神明面前,低头诉说着自己的心事。接着,她起身走出家门,或听听喧闹处的人们正在议论着些什么,或把耳朵凑上邻居家的窗户,看看听到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接着,女子便将听到的话谨记在心,回家后再向神明卜凶问吉,希望能得到指示。
相比之下,此后的走月更能体现厝边们过中秋的欢快心情。中秋夜,大家看见月亮,奔走相告,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谈笑风生。“黑头发,好牙齿。吃瘦肉,不塞牙。”孩子们朗诵的闽南童谣把台下的厝边们全逗乐了。
最后一个环节泛月,选在笋江上。十来艘精美的游船,供大家泛江赏月。笋江月色是泉州八景之一,相传当年笋江桥共有十八个桥洞,每个桥洞都能映出一轮圆月。
仪式策划人之一曾先生说,拜月仪式汉代就有,从唐代开始成为一种习俗。不过近几十年来,这样大型的拜月仪式几乎绝迹。此次,浮桥街道举办这样的活动,是将传统仪式加上部分艺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