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长期以来,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泉州市委、市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民生工程战役持续推进,特别是医疗、教育这两个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成为泉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倾力扶持的重点。提升群众健康水准,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围绕这两个目标,一个个项目、一项项优惠、一次次改革全面铺开,让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为泉州百姓安居乐业撑起晴空万里。
市中医联合医院10月底开工
组团式医疗机构布局成型
本月初,在鲤城区金龙街道高山社区,江南新区第一所大型综合医院——市中医联合医院正式奠基,10月底开工。三家中医专科医院强强联手,让中心市区分散的中医资源握指成拳。2013年竣工后,这家具有中医专科特色的三级甲等中医院,不仅能为池店江南组团30万名城市居民带来福音,更将辐射安、永、德等地居民。
更令人期待的是,随着市中医联合医院落子江南,泉州市中心城区医疗机构按照二元体制、组团发展的路线图日渐明晰。放眼今日泉州,老城区坐拥市第一医院、福医大附属二院、泉州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解放军第180医院为北峰丰州组团提供保障;市第一医院城东新院落户城东新区;东海组团布点福医大附属二院东海新院……组团式医疗机构布局成型,多元化办医体系的日益成熟,让泉州百姓看病将越来越便利。
新农合覆盖率100%
基层医卫体系达标率显著提高
政府在医卫事业上多投入一分,百姓看病就会减少一分压力。市级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困难乡镇卫生院装备的更新;市政府专门设立每年700万元的乡镇卫生院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投入1500万多元,健全农村急救网络……财力基础的夯实,保障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人才也是关键,市政府今年出台《关于推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市每年为基层定向培养150名本科、专科医学生,并要求医学本科毕业生先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服务。这些实实在在的机制和举措,让泉州市基层医疗卫生体系达标率显著提高,有效破解乡镇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让全市基层群众感受到触手可及的实惠和便利。当前,泉州市新农合保障多项运行指标跻身全省前列。全市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559.95万人,覆盖率100%。
105个校安工程项目竣工
基础教育设施逐步完善
医疗卫生服务惠及全民,中小学校舍安全更牵动千家万户。
今年泉州市校安工程计划投资7.7亿元,开工建设260个项目,面积51.56万平方米。已经开工建设的216个项目中已有105个竣工,其他项目将争取在年底全部竣工。按照《关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有关优惠政策的通知》,全市校舍安全工程享受着用地保障、收费减免、项目审批等多项优惠。
同时,今年泉州市将投入2.29亿元完成31所公办幼儿园的规划建设,其中26个项目正全速推进。在此基础上,今年泉州市已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2所、市级1所,全市省示范园增加到27所、市示范园增加到33所。
应时而动优化布局
教育资源布局日臻科学
应时而动优化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全市适龄学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不断努力的方向。
针对中心城区中小学教育总量供给不足,滞后于城市发展和群众需求的突出问题,市政府把有效解决城区教育资源配置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研究提出了解决中心市区学校用地和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等问题的方案。目前,东海学园、城东学园已完成校园布局、校舍设计规划工作,泉州五中、市二实小和丰泽幼儿园在城东建新校区,泉州一中、晋光小学和市直机关幼儿园在东海建新校区。同时,泉州四中与泉州八中整体置换,泉州七中等老城区学校扩容增量,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医高专旧校区等资源被有效盘活,泉州五中学生宿舍楼、食堂投入建设……因地制宜、多措并举,让全市教育资源布局日臻科学。□本报记者 朱娟娟 实习生 施毓红
- 2011-07-21高档住宅扎堆开盘配套不足 交通教育医疗资源缺乏
- 2011-06-23榕医疗教育社保日渐完善 宜居宜业提升幸福指数
- 2010-12-1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改善民生 聚焦住房教育医疗
- 2009-12-26宁夏教育电视台明年将停播医疗医药及电视直销广告
- 2009-06-17泉州将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 覆盖教育医疗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