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海峡导报7月13日讯(记者 郭冰德 通讯员 黄伟文 文/图)近日,泉州考古工作人员在永春县的五里街镇发现了一座清代牌坊,它的现身,体现了中国敬老的传统。
泉州市博物馆考古工作者黄先生昨日接受采访时告诉导报记者,他们在永春县的五里街镇高垄村内考察时发现了这座牌坊。牌坊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是一座两柱三楼式石牌坊。经查,是1761年朝廷下旨,为当地一位110岁的陈氏妇人所建的百岁寿庆牌坊,由此可见清政府对老人的优待与表彰。在清代,老人110岁高龄非常罕见。因此,当时的清王朝不仅视高寿为个人之福,也认为这是国泰民安的祥瑞之兆。
石牌坊的方位为坐西南朝东北。面阔2.6米、高3.5米、宽0.8米。在牌坊的两边柱上刻有一副楹联:贞寿锡天朝二字传芳留百世,圣恩荣懿德一坊宠脊柄千秋。
黄先生说,在清代,百姓的养老以家庭为主体,但是清政府也采取了一些优待政策。比如免除老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差役负担;对老人予以物质补助;而且清政府要求地方官要不时地“问”90岁以上的老人的情况。如果老人系孤寡或因其子孙贫困而不能得到赡养的话,地方官应对其采取赈恤措施,还常予以旌表。康熙九年即规定:“命妇女孀居,寿至百岁者,给予‘贞寿之门’匾额,建坊银三十两”。康熙四十二年后,旌表的对象有所扩大,无论男女,只要年过百岁,“照例给予建坊银,并给 ‘升平人瑞’匾额”。
除此之外,在法律等方面亦有优待。清代法律对老人犯罪作了特别的规定:如70岁以上者犯流罪以下,罪行并不严重者,可以钱赎罪;80岁以上老人犯罪,罪行严重须判死刑者,应由皇帝亲自裁决;90岁以上者,则“虽有死罪不加刑”等。
泉州市博物馆考古工作者表示,这方 “贞寿之门”牌坊在泉州非常罕见,可以说是清朝社会敬老传统难得的实物见证。
- 2011-07-11光泽县周恩来朱德指挥所修复工作已接近尾声(图)
- 2011-07-08泉州发现清代泉山德政碑 缺失碑文由清代志书破解
- 2011-07-06土堆惊现清代西班牙银元 传闻龙海村民捡走数百枚
- 2011-07-06福建3家文保单位防火不力被曝光 福州法海寺在列
- 2011-07-05突尼斯前总统本阿里再次被判15年零6个月徒刑
- 2011-06-27陕西要求文物系统职工不得参与“鉴宝”类节目
- 2011-06-20中山陵陵寝完成维护保养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