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网络辟谣举报平台>案例解析 |
近期,大量关于“塑料紫菜”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引起消费者的恐慌。2月2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毕井泉指出,对于近期在网上传播的“塑料紫菜”等食品谣言,要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厉打击。
看到了太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见识了太多的不正常成为正常,人们难免草木皆兵,面对一些食品谣言又怎么可能心生警惕,保持正常的判断意识呢?
近期,大量关于“塑料紫菜”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引起消费者的恐慌。2月2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毕井泉指出,对于近期在网上传播的“塑料紫菜”等食品谣言,要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厉打击。(见2月28日《法制日报》)
面对谣言,我们总说“谣言止于智者”,拿近日网传的一些紫菜由塑料制成的谣言来说,其实并不难识别。只要保有点常识,增加点求证精神,很容易就能发现其中不靠谱之处。这是个并不缺少质疑的年代,可为何面对食品谣言,公众很容易失去求证精神呢?
从多年前的“纸馅包子”“打针西瓜”“造假鸡蛋”,到近来“塑料袋制紫菜”和“吃大盘鸡、泡椒凤爪感染禽流感”等食品谣言,都曾引发公众恐慌情绪,给相关行业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背后则是各方不尽相同的利益动机。
食品谣言必须治理,消费者也要保持一双慧眼,但现实中,消费者对于谣言的采信程度,往往与整个市场生态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市场生态良好,给消费者传递了足够信心,那么见到一则流言,消费者就可能保持谨慎,做到慎信慎传;如果整个市场不尽如人意,消费者面对流言就可能失去警惕,甚至有可能出于一种惯性认识“宁信其有、不信其无”。
提及当前食品市场现状,很多人都是一阵苦笑。当我们感慨食品谣言很低幼时,其实那些食品安全事故又有多少技术含量?不久前媒体报道了天津独流镇生产大量假冒名牌调料的事件。如不是媒体报道,谁会想到连调料也有人假冒?而且这个假货市场由来已久,就待在监管部门的眼皮底下。
不少食品造假的事未必有什么“大智慧”,有很多造假手段十分低级。看到了太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见识了太多的不正常成为正常,人们难免草木皆兵,面对一些食品谣言又怎么可能心生警惕,保持正常的判断意识呢?
食品谣言止于智者也止于“治者”。“智者”是消费者提高辨别能力,防止上当受骗;“治者”是监管部门提高监管水平,既要及时打击谣言,也要改变市场生态,促进市场向上向善。如果“治者”不努力,让市场接二连三出现食品安全事故,消费者只能风声鹤唳,面对流言很可能习惯性地失去警惕,从而给食品谣言的产生和流传提供机会。
欢迎扫码关注 |
闽辨真伪 |
联动辟谣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