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平潭的‘真宝贝’,不能毁了‘真宝贝’,引来一些损害环境的‘假宝贝’。”2014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平潭考察时指出。 殷殷嘱托回荡岚岛,激励着许多平潭儿女。十年来,平潭始终牢记嘱托,以建设平潭国际旅游岛和两岸共同家园为目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强化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把绿色开发、绿色发展、绿色生态贯穿于开发建设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筑牢“绿色长城” “平潭岛,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一句民谣,把旧时平潭岛的生态环境描述得淋漓尽致。 据《平潭县志》记载,平潭岛的风沙灾害可追溯到清初,直至20世纪60年代大规模植树造林,其间危害平潭长达300余年,甚至还出现过“一夕沙埋十八村”“大风刮倒长江十八寮”的严重灾害。 要治风沙,就要先种树。“平潭林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防风治沙的‘战斗史’。”回顾平潭治沙防风的历程,从事林业工作30年的老林业人李积安总结道,“而平潭风沙灾害的根治,就得益于造林绿化。” 虽然新中国成立后,平潭就致力于推进全民植树工作,但在沙荒风口上植树造林却一度困难重重。“沙荒上造林,难以一次性成活保存成林。因为没有大树庇佑,春夏时节种下的苗木虽然成活,但一到秋冬季节又会被风沙掩埋,只能到第二年继续补植。只有一年又一年地不断栽种,树林才能慢慢向海滩、澳口等区域推进。”李积安说。 就这样一任接着一任干,全体人民一起干。如今,走进幸福洋、长江澳等沿海防护林,目之所及,皆是茫茫林海,成片的木麻黄郁郁葱葱,已然成为平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据统计,2010年至2023年,全区累计完成防沙治沙造林绿化22.23万亩,完成重点区域林相改善1.45万亩。截至2023年底,全区森林资源总面积18.38万亩,活立木蓄积量66.8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0.93%。2018年,平潭更是获评“福建省森林城市”,并于2019年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推进岸线修复 平潭美,美在山海,更美在独一无二的岸线风光。平潭素有“海蚀地貌甲天下,海滨沙滩冠九州”的美誉,绵延的海岸线是平潭天然的旅游资源。然而,受早期近岸海洋工程及人类活动影响,加之强劲海风与海浪侵蚀,平潭原始的岸线景观和生态环境一度遭到破坏,修复工作迫在眉睫。 自实验区成立以来,岸线修复工作就是平潭生态文明建设的“头等大事”。按照“统一规划、分段实施”的布局,平潭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有序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先后开展海坛湾阳光海岸景观工程、坛南湾海岸生态修复工程、大屿岛生态岛礁及竹屿湾生态整治修复、君山片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等修复工程,投入资金约12亿元,完成整治海岸线长度19.42公里、修复面积约337公顷。 “我们通过实施退化沙滩养护、侵蚀海岸修复、海滨植被恢复等工程,由海向陆形成了集抵御灾害侵袭、防治海岸侵蚀、扩增海洋碳汇、提升生态景观品质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元立体生态防灾减灾体系。”平潭综合实验区资源生态局海域海岛处工作人员林娜说。 目前,平潭东部沿岸防灾减灾生态屏障带已基本形成。今后,平潭将持续开展西部海岸带和主岛周边有居民海岛的保护修复工作,重点实施象鼻湾、长江澳、大练岛、东庠岛和屿头岛等侵蚀岸线的修复,全面提升平潭海岸带整体防灾减灾能力。 共绘和谐画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平潭,这句话已然成为日常。 2021年,串联起平潭北端“最美海景”的北部生态廊道全面竣工。这条长达33公里的沿海廊道,不仅解决了沿线20多个乡村的出行难题,更带动了周边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一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钟门村,坐落于北部生态廊道中段,这里山海交融,风景如画。得益于廊道的贯通,钟门村也从原来的小渔村一跃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村”。游客纷至沓来,为钟门村带来了新的商机。 卓海雄是钟门村的渔民,养殖鲍鱼已有十余年。如今,紧抓好风景带来的“好商机”,他把鲍鱼养殖渔排改成了海上餐厅,收入十分可观。“我们生意一直很好,现在赚得比以前多很多。”他说。 随着北部生态廊道逐渐成为游客到平潭旅游的“必游之路”,村子里越来越多的村民像卓海雄一样发展海上餐厅、改造民宿……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村集体收入也越来越多。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挖掘村庄的文化内涵,盘活农村资源,打造更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群众增收,推动村庄经济持续发展。”钟门村党支部书记卓芳说。 而在平潭,像钟门村这样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乡村还有很多。近年来,实验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文旅产业发展,持续开展绿岛花城、生态廊道建设,打造省级森林村庄、“绿盈乡村”,并通过南部、北部、环白青等生态廊道建设,打造“百里画廊”“最美滨海岸线”,带动沿线文旅产业发展,真正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下一步,平潭将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不断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扎实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改革,全力守好生态环境“真宝贝”,争做生态环境“优等生”,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福建”贡献力量。 (本版图片由江信恒、林君斌提供,林舒玲、丁云对本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