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海坛片区第五街区联合党委下辖北门村、城北村、城中村、红山社区、桂山社区、佳林社区、东门社区、上楼村、正旺村、华信社区10个联建村居。成立以来,第五街区联合党委始终高擎党建旗帜,深耕基层治理,发展特色产业,搭建两岸交流桥梁,不断开创基层治理新风尚,激发村居发展新活力。 坚持党建引领 凝聚治理合力 “老伯,最近身体怎么样?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和我们说……”近日,在海坛片区红山社区,社区志愿者们上门慰问高龄与孤寡老人,与他们聊天谈心,为他们提供所需服务,用实际行动为老人们编织起一张温馨的服务网。 “他们特别关心我们老年人,经常来陪我们聊天,帮我们做卫生。有什么困难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们,就像一家人一样。”志愿者们细致入微的服务让红山社区居民周在岩赞不绝口。 居民幸福感的提升,与第五街区联合党委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密不可分。据介绍,第五街区联合党委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以建设平安社区为抓手,以“深化近邻党建融合凝聚基层治理合力”为目标,探索形成“1+2+3+N”党建工作法,逐步构建起一个多元参与、协同共治的社区治理新模式,让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我们深入践行‘党建+志愿服务’的核心理念,将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精准对接妇女、青少年、老年人等群体的需求,精心打造了‘红山红’志愿服务品牌。”第五街区联合党委工作人员高海燕介绍,在“红山红”志愿服务品牌的引领下,红山社工示范站培育出“巾帼红”“少年红”“夕阳红”3支志愿服务队,创新打造了一系列贴近民生、接地气的志愿服务项目,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使辖区资源和力量深度融合,拧成服务居民的“一股绳”。 立足特色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近日,海坛片区上楼村黄金百香果种植园里热闹不已,台胞傅韬丞就百香果栽培管理技术为村民们答疑解惑。村民们边听边看,不时相互交流。“我学到了很多种植百香果的实用技术经验,感觉很有收获。”上楼村村民丁达康说。 近年来,第五街区联合党委依托上楼村的资源和地理优势,在巩固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创新发展第三产业、新兴产业,促进上楼村产业升级。“我们积极探索深度融合的产学研模式,与高校合作搭建两岸青年研创基地,发挥村部中心农田优势,引进台湾精致农业产品,建设田园采摘体验园,并鼓励台胞扩大育苗规模,培育柠檬、迷迭香、四季百香果等休闲经济作物。”第五街区联合党委委员陈振国介绍,为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上楼村还引进台湾白玉蜗牛养殖技术,建设台湾白玉蜗牛示范基地,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打造集生态采摘、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特色休闲农业,开辟村民增收致富新途径。 搭建活动平台 深化两岸融合 近日,在海坛片区东门社区两岸文化交流中心,第五街区联合党委工作人员和台胞围坐在一起,谈工作生活、聊民俗风情,现场欢声笑语不绝。“我们可以在这里分享彼此的生活点滴,探讨共同的文化根脉,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台胞陆盈静认为,东门社区两岸文化交流中心让她体会到“两岸一家亲”的温暖与力量。 从“近距离”到“零距离”,东门社区两岸文化交流中心不仅成为台胞与当地居民沟通交流的桥梁,更是第五街区联合党委深入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的生动体现。 据介绍,第五街区联合党委主动向台湾基层治理人才“取经”,学习台湾生态环保、志工服务、物业管理等先进理念和经验,在东门社区打造两岸融合社区治理品牌;设立了“两岸文化交流中心”“两岸同胞交流活动室”“综合活动室”等场所,定期举办两岸姐妹交流座谈会、寻根茶话会等活动,为两岸同胞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交流机会。此外,第五街区联合党委还推动闽台福文化园、两岸融合发展实践馆、旺台巷文化长廊等项目落地,让东门社区里的“台味”愈发浓厚。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挖掘在地乡村特色,促进两岸基层治理优势互鉴,建设两岸基层融合试点示范村居;立足各联建村不同区位优势,通过资源联用等方式,进一步培育特色产业,同时依托地理优势,探索渔旅融合发展新路。”第五街区联合党委书记陈雄强说。 (林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