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平潭,求贤若渴;开放的平潭,海纳百川;奋进的平潭,破浪前行。 发展靠创新,创新靠人才。去年,实验区秉持“大人才观”,构建起“1+1+N”的人才政策体系,实施“智汇平潭”全方位引才行动,人才集聚效应不断凸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不断释放,为推动实验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搭建“练武场” 让人才大展身手 今年,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以范雪春、傅宪国为代表的实验区高层次人才的默默付出、孜孜以求。 发展需要人才,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高层次人才。2015年至2016年,时任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的范雪春受邀到平潭进行考古调查,在平潭壳丘头遗址周边发现一批重要史前遗址,并于2017年和2018年分别主持了东花丘遗址和龟山遗址的第一次考古发掘工作。2018年,壳丘头遗址群被列为全国第八批国保单位。2019年,从福建博物院退休的范雪春来到平潭担任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院长,开启了考古事业“第二春”。 “踩在平潭的土地上,脚下的每一步感觉都是一块宝藏。”范雪春说,通过对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的考古发掘,平潭极有可能是南岛语族海上迁徙的第一块踏板,它与台湾大坌坑文化有诸多相似性,这为巩固民族团结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赢得国际舆论话语权。 如今,范雪春仍奋战在以壳丘头遗址群为代表的相关考古研究一线,参与打造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和壳丘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深度探索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研究。实验区党工委党群工作部为范雪春专门成立专家工作室,为考古人才的薪火传递贡献力量,让石器等文物“开口说话”,讲好更多故事。 同样扎根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一线的还有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总顾问傅宪国,他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南一队队长,是美国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他负责的“南岛语族国内外考古遗址调查与研究”于2020年11月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批准,列为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研究专项“南岛语族研究项目”重大委托项目。 立足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去年,实验区创新人才评价认定体系,认定范雪春、傅宪国和获得杭州亚运会帆船项目女子风筝板冠军陈静乐等3名对实验区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为特殊贡献型人才。截至目前,实验区已认定区级高层次人才1100余名,涵盖旅游体育、海洋科技等重点领域。 打好“组合拳” 为人才架桥铺路 “草燕是平潭三宝之一,是平潭几代人的记忆,作为新一代中式烹饪技艺的接班人,在平潭我们要做的就是用‘一杯饮品讲一座城的故事’,为平潭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添砖加瓦……”日前,在平潭职业中专学校授课现场,施坤华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施坤华向学生们讲述草燕传承历史以及草燕的制作技艺。 2022年起,施坤华技能大师工作室同平潭职业中专学校合作,搭建校企合作育人平台,为社会输送了不少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餐饮服务人才。 2019年,施坤华技能大师工作室获评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获区里补助经费10万元。正是这一补助经费的落实,为工作室成长提供了“第一桶金”。目前,工作室以草燕为基础进行研发的相关饮品和菜肴已有130余个。 “在经费使用方面,我们更多用于工作室的建设和产品研发,致力于区内的餐饮人才挖掘和人才培养,以人才推动平潭国际旅游岛餐饮业态的发展。”施坤华说。 施坤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发展壮大是实验区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实验区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培育6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发挥工作室领办人技能拔尖、技艺精湛的特色优势,以“师带徒”方式帮助200余人提升技能水平,其中90人考取高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 2023年,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培训机构发挥自身优势,结合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300余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400余人。 今年2月,实验区持续强化激励机制,着眼推动高技能人才发展,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通知》,对高技能人才在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或获得相关成就可直接认定相应职业技能等级或申报中高级职称;对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技能人才予以最高30万元的奖励;对承办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竞赛的企事业单位给予最高150万元的补助;对参加各级技能大赛获奖的优秀选手(团体)给予最高50万元的奖励。 实验区党工委党群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完善技能导向制度,有助于实验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质增效。 构建“生态池” 使人才如鱼得水 今年1月,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的博士选调生孙继超,怀揣农业现代化梦想,扎根当盛村。在融入乡村过程中锻造自己,在广袤土地上耕耘着属于“新农人”的幸福。 针对土壤条件不理想的问题,孙继超联系实验区农业农村局和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科研团队进行检测与改良,并引进优质稀缺番茄品种。结合台湾和潍坊的大棚种植技术,当盛村现代农业生产焕发新活力。春节期间,西红柿、草莓等果蔬上市,在不断丰富市民“菜篮子”的同时,助力村民增收。此外,当盛村成功举办首届采摘节,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填补实验区冬季旅游空白。 “我们聚焦农业高质量发展,希望通过做精做细特色农业产业,引进一些独特品种,让当盛村与国际旅游岛接轨。”孙继超说。 博士选调生当起“新农人”,在平潭书写“田间青春”的故事是平潭坚持“引、育、用、留”,打通人才价值实现通道的生动实践。放眼平潭,越来越多人才为乡村振兴、旅游发展等工作献智献力。 今年是省级台籍科特派吴若瑀来平潭的第7个年头,她一直服务平潭农业发展。今年3月,她作为全国首位参加大陆拖拉机驾驶资格考试的台胞,在平潭参加拖拉机驾驶资格科目一理论考试。在她看来,大陆的农业发展前景良好,希望能为两岸农业发展贡献一份力,助推两岸农业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 去年,实验区聚焦对台、文旅、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精准引才,先后赴暨南大学、厦门大学等7所高校开展专场招聘会,台湾人才数量实现“翻一倍”。此外还推动与北京大学等14所高校开展校地合作,成立7个两岸名医工作室,引进名医及其团队成员18名。 在今年实验区博士选调生意向人选现场推介会上,近20名有意向来岚工作的博士和意向引才单位在现场进行面对面交流。其中,来自平潭的“95后”博士选调生林高翔,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学院,他报考了实验区经济发展局,希望能留在家乡工作,发挥专业特长,为平潭的发展作出贡献。 去年,实验区出台了实验区首份人才工作纲领文件《“两岸英才”行动计划》,塑造引领全区人才工作的总品牌。配套出台《实验区高层次人才认定和支持办法》《实验区引进生工作暂行规定》等7份文件,构建起“1+1+N”的人才政策体系。通过实施“智汇平潭”全方位引才行动,去年平潭共引进各类人才800余人,同比增长48.2%。全年指导开展招聘会56场,组织企业1727家次,征集岗位18454个次,达成就业意向6925人。完善对台引才链条,将台青就业创业培训与考证换证相结合,引入省人才开发中心、海峡人才市场等专业机构提供专场职业技能培训评价服务和就业对接,参训台青通过考证或落地就业104名。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区’战略,持续完善‘1+1+N’人才政策体系,出台文旅、教育、医疗等领域专项人才政策,突出对台特色,扎实推进人才聚集平台建设,继续通过打好引才、育才、用才、留才这套‘组合拳’,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平潭实践提供人才支持。”实验区党工委党群工作部人才处处长邓浩说。 (记者 林海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