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平潭频道 > 福建日报看平潭 > 正文
正力海工:逐梦“高精尖” 驶向新蓝海
2023-09-28 14:36:3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季亚军  

东南网9月27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张哲昊 程枝文)近日,记者走进正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力海工”)位于平潭金井湾商务运营中心的总部大厅,一面摆满专利证书、各项荣誉的“荣誉墙”十分“吸睛”。“我们最看重的就是创新,只有将新技术牢牢掌握在手中,解决‘卡脖子’难题,才能让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公司董事长陈瑞喜一句话道出了企业茁壮成长的秘诀。

作为一家在平潭土生土长的科技型企业,正力海工主营海洋工程建设,积极顺应海洋经济、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不断突破施工技术难题,一步步实现规模化发展。目前,该公司共拥有13支专业船队、专业技术人员超500人。

从小作坊起步

平潭四面环海、遍布礁石,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周边海域船只遇险事故频发。

上世纪70年代,在距离平潭主岛3公里远的东庠岛上,陈瑞喜的父辈创建了一个家庭小作坊,并成立了原平潭县东庠工程打捞队,专门从事海上救援打捞,这正是正力海工的前身。很快,“陈家打捞队”的业务越做越大,不久后还参与了日本沉船“阿波丸”号的打捞工作,渐渐打响了名号。

1996年,正力海工正式注册成立,此后以平潭、福州为核心,将业务逐步拓展至广东、海南一带。彼时,大学刚毕业不久的陈瑞喜进入公司工作,他从基层船员做起,一路升至公司总经理和董事长,从父辈手中接过了事业的“接力棒”。

理工科出身的陈瑞喜,深知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他不断招兵买马,大力引进技术型人才,还购置了一批新型设备。久而久之,正力海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水上应急救护体系。

其间,该公司先后参与了“桑美”台风灾后救援、韩国“世越号”第二阶段打捞以及“港泰台州”轮整体脱浅等多项大型工程,成为我国海上应急救助领域一支重要的民间力量。

“自古行船半条命”,在平潭,海边渔民世代相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海上打捞作业,常与‘惊心动魄’相伴,说白了就是‘靠天吃饭’,这也促使我们寻求转型之路。”陈瑞喜坦言。

转型,首先要改变单一的业务模式。(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

早在10多年前,正力海工就凭借着丰富的海上作业经验,主动进军桥梁建设领域。2014—2016年,该公司曾多次参与“海上巨无霸”——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成为托起这座“超级工程”的幕后功臣之一。“公司旗下的起重工程船曾参与了大桥多个吊装工程施工,比如3000吨桥面吊装施工,这在当时创造了我国海上桥段吊装规模纪录。”陈瑞喜回忆道。

装备不断革新

瞄准深远海装备等“高精尖”新赛道,这些年,正力海工不断通过技术、装备迭代升级,提高海上作业能力,完成了从传统海工企业到风电巨擘的转型。

19日,记者来到平潭金井港区附近的吉钓锚地,只见一艘红白相间的工程船停靠在岸边,船体上“正力2200”几个大字分外惹眼。跟随负责人方先进的脚步,记者登上这艘巨轮。

最大吊高175米、最大吊重2200吨……“正力2200”是正力海工2012年斥巨资引入的大型海上浮吊船,当时主要用于桥梁建设、海洋工程作业等。“后来,我们还与中船黄埔文冲公司合作,以海上风电运维市场需求为导向对该船进行改造升级。”方先进介绍说,升级后的“正力2200”具备海上风机安装等功能,还曾参与平潭大练海上风电场、莆田平海湾风电场二期等风电项目建设。

事实上,早在2016年,正力海工就将目光投向风电场建设。当时,放眼全国,风电产业仍是一片亟待开拓的蓝海,但海上风电施工困难重重。如何破题?陈瑞喜向公司技术团队发出“进军令”——研发多功能海洋工程船。

2018年6月,由正力海工自主研发的“顺一1600”深潜坐底多功能风电安装船正式出港,该船集基础施工和风机安装两大功能于一体,可在16级超强台风下施工,全方位满足海上施工的各类需求。该船交付当年,便开赴广州湛江外罗风场完成36根大直径单桩施工。

2019年,陈瑞喜响应家乡“岚商回归”的号召,将公司总部迁回平潭,积极参与实验区海上风电场、平潭海峡公铁大桥等工程建设,还与中船集团704所等科研平台、高校合作,共建水下装备技术研发与转化中心,加快相关技术研究和应用。

在陈瑞喜看来,公司能够铆足劲头持续探索新领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鼎力支持。“从场地补助到税收优惠,我们在平潭享受到了很多政策扶持,让公司在保持主业优势的同时,还能加大马力开拓新业务,实现业务量、营业额保持稳定增长之势。”他感慨道。

下一步,正力海工将积极推动岚台海上救援基地、海洋智能装备融合发展科创中心建设,以技术创新、业态转型、模式变革为引领,研发更多先进海洋工程装备,推动两岸水下救助行业交流合作。

更多>>平潭要闻
更多>>国际旅游岛
更多>>福建日报看平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