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平潭频道> 社会民生> 正文
平潭老木匠:再现海丝文化风采
2021-11-19 13:08:41 来源:平潭时报 责任编辑:张哲昊

“这艘古战船是明清时期的‘福船’,长近3米,宽近1米,其大小完全按照真船10:1的比例进行缩微。”陈昌盛指着自己即将完工的船模自豪地说,希望未来展出这艘船模,让更多人欣赏到‘福船’的风采,让这项船模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陈昌盛今年69岁,是平潭官姜村的一名老木匠,他一生钟情于木头和渔船。在退休之余,他钻研不息,耗费三年时间,制作了近20多艘各类型船模,让一艘艘昔日淡出人们视野的“福船”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这些惟妙惟肖、按照真船比例进行缩微的船模,镌刻了老一辈渔民的记忆,也生动再现了福建海丝文化的发展。

image.png


陈昌盛展示自己即将完工的“福船”模型

惟妙惟肖

力求还原真实古战船

在陈昌盛家中,近20平方米的大厅就是他的“临时工作室”,大厅一角,摆放着刨子、锯子、打磨器等工具,这艘即将完工的古战船是陈昌盛的最新作品,就陈列在此。

“从今年8月份开工以来,耗费了一百多天时间,目前已进入收尾阶段,不久就能完工了。”陈昌盛说。

虽然船模还未成品,但已初具雏形,船模造型气派、曲线优美,船体上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精雕细琢,惟妙惟肖。当年福船驰骋于海面的壮丽场面仿佛就在眼前浮现。

走进船模细看,才感觉“别有洞天”:船头外围两侧的木质走廊从船尖延伸至船身三分之一处。尼龙布制成的船帆,通过绳索拉直悬挂在高竖的桅杆上,仿佛就要扬帆远航。船上到处可见雕刻着精美花纹的船舱和楼梯,甲板上放置着可以活动的船舵、船桨、绞锚机,以及小巧精致的船炮,彰显着古战船的大气豪华。

细节处足见匠人的细作巧思。陈昌盛一手轻轻推开船舱模型上的门窗说:“船只的部件很多,构件从龙骨到桅杆,从船舱到木锚、门窗都需要精心打磨,大船上该有的物件,小船模上全都找得着,就是做得跟真船一模一样,才能较好地还原真船的风貌。”

除了做工考究,船模使用的木材可谓真材实料。据陈昌盛介绍,为了尽可能还原真船,船身上的不同部位也采用不同木材制成,比如船身、龙骨和甲板等部位分别采用软木、樟木和杉木等实木制成,十分考究。

“等最后上完清漆和颜料,整艘船才会更加艳丽,完工后,船身将有蓝色、白色、黄色等颜色,这些都是明清时期福船的颜色,真实地还原当时福船的特点。”陈昌盛说。

全心投入

打造“福船”祭奠水师英烈

据资料记载,产于福建沿海一带的“福船”,具有首部尖,尾部宽,两头上翘,首尾高昂,舱内上层宽敞等特点。它同沙船(产于江苏崇明,今属上海)、鸟船(产于浙江沿海一带)、广船(产于广东沿海)齐名,并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船”,或曰“四大船型”。

在泉州、福州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盛之时,也出现了可远涉重洋的“福船”,是福建造船史上的巨大进步。此外,“福船”还用于烽火硝烟时期的海战中。

陈昌盛老人缘何制作这样一艘“福船”呢。原来,这是受平潭江继芸纪念馆馆长江永平所托。

江永平是江继芸后人,据他介绍,今年是清朝爱国将领、鸦片战争时期抗击英国侵略者的著名民族英雄江继芸240周年诞辰,也是殉国120周年。为纪念江继芸,纪念馆将完善丰富馆内展品供市民游客参观,而这艘陈昌盛制作的古战船将是其重要展品之一。

“这艘‘福船’也叫‘赶缯船’,操纵性好、航行平稳,船头坚硬,是清代时福建水师的主力战舰之一。”江永平说,在以江继芸为代表的一批福建水师中,他们曾驾乘“赶缯船”保卫海疆、征剿海寇、英勇战斗,“福船”发挥了重要作用。

起初,江永平一时找不到可以造船的匠人,一筹莫展之际,正好在友人推荐下,他与陈昌盛结识,“陈师傅造船手艺高超,名声很响,人也很爽快,没有签订合同,他就答应了。”江永平说。

接到造船的请求后,陈昌盛马上投入到工作中。他凭借着自己丰富的船模制造经验,通过各种手段寻找史料,最终确定了设计图纸。由于船体接近3米,原本小院里的工作室无法容纳,他将自家大厅变身为“临时工作室”,在这里,他每天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他先以龙骨为轴,肋骨为支撑扩散开来,从两肋船身的拼接,再到甲板、桅杆等细节丰富起来,拼装上色……每一项工序都需要细心才能完成。看到父亲的忙碌,陈昌盛的三位儿女和妻子有时也加入船模制作中。

看着船模一天天成型,陈昌盛打心眼里高兴,“期望早日完工,陈列在江继芸纪念馆中,让更多人欣赏到‘福船’的风采,感受到福建水师的风采英姿。”陈昌盛说。

传承乡愁

“海山鼠钻浪”还原平潭特有渔船

除了古战船,在陈昌盛家院子、卧室里还摆放着“海山鼠”、“虾船”、红帆船等各种已完工的木船模型,俨然像是木船模型的博物馆。这些船模造型逼真,拥有纹饰精美的船舱、光滑鲜亮的颜色,还有高耸的桅杆船帆,让人眼花缭乱。

“这些船模都是按照真船的比例进行‘浓缩’制作的,做好一艘差不多需数十天到一两个月不等的时间。”陈昌盛介绍,三年下来,他完成的船模已有二十余艘。

与船模制作结缘,陈昌盛并不是一时兴起,在他的心中,是从小对岚岛渔家文化的眷念。陈昌盛从小在渔家长大,枕着大海的涛声入眠,伴着鱼腥味长大。五六岁懂事开始,父亲和村民们每天“讨海”的画面就占据了他童年的记忆。14岁时,他还跟随父亲随船远至浙江一带捕鱼,历经风雨,从小就秉承平潭人勤劳、勇敢和坚韧的品质。

为了更好地讨生活,从17岁开始,陈昌盛开始学做木工,几十年下来,积累了成熟的木艺技巧。几年前,他从木匠岗位上退休,受到一则电视新闻的启发,“看到别人做的程度不够精细,还能上报纸,感觉自己也能行,于是开始制作木质船模。”陈昌盛说。

老木匠的成熟手艺转移到船模制作上,更显得心应手。但船模制作工序比一般木工繁琐,为了真实还原历史上的船型,陈昌盛起初还是遇到不少困难,但是不服输的精神一次次告诉自己:“要做就要做出一番样子来,做出点名堂。”

在制作的船模中,陈昌盛印象最深、研究最深的是“海山鼠”渔船。“海山鼠”这种渔船原称“钓鼠”或“钓艚”,是平潭特有的渔船文化代表之一。渔船吨位小,船体轻,便于抬上岸和抬下水。船体稍长,船舷低,艏部有一对小眼睛,形似老鼠。为了防腐,船的外壳会刷一层白灰水。因平潭俗称“海山”,外地人就把它叫作“海山鼠”,也有的称“白老鼠”。后来,“海山鼠”渔船几经变迁改进,安全系数提高,从近海捕捞演变成可到达浙江渔厂作业。

在陈昌盛小时记忆里,“海山鼠钻浪”情节经常浮现在脑海里,那时,船长吹得螺号声响,父亲和渔民们驾乘“海山鼠”出海围网捕鱼,在大海里披肩斩浪,平安归来。为了真实还原船型,陈昌盛多方查找资料,并寻访了村里老人,收集证据。他还走访全国各地,参观船模博物馆、寻访制船匠人,交流手艺,学习船模制作经验。

延续技艺

希望成“非遗”有更多年轻人传承

一刀一锉地锤炼,几十年的岁月里,陈昌盛成为在乡村一带小有名气的木匠,辛勤换来的是手上厚重的老茧和皱痕,也为他们家在艰苦岁月里,搭建起希望的桥梁。他将自己毕生的木匠技艺传授给两个儿子,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拥有通过双手和技艺换取美好生活的“筹码”。

如今,陈昌盛年老退休,他仍然发挥余力,将木匠技艺转移到船模制作上,用一刀刀地镌刻,表达着一位老海岛人对家乡海渔文化的眷恋,发挥出了独特的价值。而儿女们也工作空余时,帮助父亲一起制作船模,将这项手艺钻得更深,发扬光大。传承,在两代父子间延续。

去年,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展馆工作人员联系陈昌盛,希望陈昌盛能将制作的船模放在馆内展示,性格爽快的陈昌盛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不久前,浙江卫视的青春慢综艺《追星星的人》在岚录制节目,陈昌盛制作的船模还成为节目道具,与明星们“入框”,让全国观众一睹平潭木质船模的风采。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萦绕陈昌盛老人心头的,还有几个疙瘩。他坦言,多年来,投入在船模制作上的成本也有几万元,但没有得到额外的回报和收入。除了想增加点收入维持继续创作外,他还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木质船模制作这项民间技艺,同时想通过合法合理手续,申请成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或是得到一个“民间艺人”的荣誉称号。

“平潭正在发展旅游业,有时旅游部门有需要开展相关活动,要展示民间展品,我愿意提供这些船模。我也想让更多人看到自己制作的船模,未来有更多年轻人传承下去。”陈昌盛轻抚着船模上的木纹,轻声地说,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匠人般的专注和执着。

(陈澜清)


更多>>平潭要闻
更多>>国际旅游岛
更多>>福建日报看平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