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贝雕:指上有乾坤 “匠心”在传承
2019-04-15 18:22:53来源:东南网责任编辑:张哲昊我来说两句 |
东南网4月15日讯(福建日报APP-新福建记者 林霞 通讯员 黄声清)平潭老艺人对于贝壳,有着巧妙的运用:带斑痕的贝壳,锯成带疤痕的树木躯干;带螺丝旋纹的贝壳,切成仕女的发髻……不同贝壳拥有不同的色泽和形状特点,在巧匠手中可精制成花鸟、山水、人物等浮雕、贝雕画,形象逼真,尽其工艺之美。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平潭贝雕历经市场萌芽、兴盛、繁荣,再到市场萎缩、贝雕厂倒闭、手工艺人改行的荒凉光景。近年来,“实验区+自贸区+国际旅游岛”赋予了平潭独有的叠加优势,也让一些对平潭贝雕有执着热爱的追梦人,再次抓住机遇,重现贝雕往日繁华。 源起:贝壳里“大有文章” 平潭四面临海,亚热带温润的气候造就了丰富的贝类资源。据《平潭县志》记载,平潭有贝类169种之多。 贝壳以奇异的造型、绚丽的色彩和精美的花纹,早早便赢得人类的注意。从远古的“贝币”,到明代制作的螺钿工艺品,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贝雕工艺品,以及如今制作精良的贝雕艺术品,贝壳在人类智慧的光影中不断穿梭。 在平潭,贝壳的应用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壳丘头遗址,位于平潭平原镇,代表着闽台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迄今5500~6500年。该遗址为贝壳堆积,出土有打制石器、磨光石斧、石骨镞、骨匕和掏纺轮、陶支脚和大量兽骨,199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述发现赋予了贝壳更为神秘的一层面纱,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料,难以寻觅贝壳在平潭人生活生产中的历史演变,因此,当贝壳再次在平潭引起轰动时,却已经是几千年后的事情了。 据《平潭县志》记载,1959年8月,平潭成立地方国营贝壳工艺厂,开始生产贝壳堆画,随后逐步发展为贝壳雕画。1971年后,产品开始在广交会展销。工艺人员采用平面拼贴、块片浮雕、坯模造型、螺向镶嵌等工艺技法,创作出圆雕、浮雕、嵌贝漆器、嵌贝仿古家具等6大类500多种产品供出品。 《平潭县志》还提到,立体圆雕《套鹿》,在1972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后被选送往日本展出,受到赞誉。1985年,该厂贝雕工艺新产品系列获轻工部优秀新产品奖第三名,同时获省工艺美术优质产品称号。进入90年代,“59”牌贝雕品获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到1995年,该厂生产的贝雕产品已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和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展会上,工作人员现场制作贝雕引来市民观看 蔡起辉 摄 73岁的老画师曾光艺是原平潭贝雕厂一名员工,他在1964年进入贝雕厂。谈及当年贝雕最辉煌的年代,曾光艺非常激动:“上世纪70年代,贝雕产品在广交会展销,贝雕的国际象棋一副卖到80美元。” 风靡国际的贝雕产品也为从事这项工作的员工带来丰厚的报酬。曾光艺说,上世纪80年代初,平潭县城的贝雕艺人的月工资就有120元。在最兴旺的时候,贝雕厂出口创汇达100多万元。各级领导嘉宾来岚视察,都会到贝雕厂观摩,贝雕也是平潭馈赠礼品的首选。 在曾光艺看来,平潭贝雕曾给予他的,还有沉甸甸的荣耀。“上世纪70年代,我所设计、负责的大型浮雕贝画《十月春风唤大地》还参加过全国工艺美术展览。”曾光艺说,这幅精品是数位工人花了一个多月才完成的。 一些老艺人告诉记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值鼎盛的平潭贝雕厂集聚了大量人口就业,网罗地方美术和工艺人才,反向推动了平潭贝雕产业的发展。据介绍,除全职在岗工人外,还有许多妇女在家做好贝雕零部件后由贝雕厂收购,这便是俗称的“家属工”,彼时加上“家属工”从事平潭贝雕产业的工人达上千人之多。 困境:行业陷入“青黄不接” 但曾光艺并没有料到,平潭贝雕厂从鼎盛到衰落,也不过用了区区二十载。 回忆起平潭贝雕厂倒闭前的情形,曾光艺仍觉惋惜。他还记得那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厂里的效益急转直下,有时候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印象深刻的是紧接而来的一次外销订单毁约事件,导致贝雕厂大批产品无处可卖,这个事件成了压垮贝雕厂的最后一根稻草。”曾光艺认为,厂子会倒闭,一方面是由于工艺品市场持续下滑,另一方面也在于管理不善、人才缺失等。 对此,詹立新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觉得,早期平潭贝雕作品多为实用品,产品内容单一,都是以山水花鸟为素材,创新性不足,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市场实用品种类愈发丰富,贝雕作品被陆续代替是必然的。此外,上世纪九十年代国营企业开始全面整改阶段,当时不少工艺带头人年事已高,或是退休、或是逝世,人才留不住导致创新力不足,平潭贝雕厂陷入低迷的死循环中,倒闭可以说是必然。 就这样,辉煌一时的贝雕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长达20多年。“之后虽然有小部分老艺人开设私营贝雕厂,但贝雕工艺制作流程复杂,人工成本太高,而复苏贝雕市场还需要完善的体制流程,最终这些私家作坊也都逐步消失。”詹立新说。 在历史的潮流中,人们似乎逐渐忘记了曾经辉煌一时的平潭贝雕厂,而萧条的市场带来了更为致命的打击:改革开放浪潮让许多有想法、敢拼搏的年轻人更多选择外出打工,贝雕这门手艺耗时费事,不少年轻人将之“拒之门外”,后继无人的境况让其面临技艺失传的危险。 在中国—小岛屿国家海洋部长圆桌会议举办期间,贝雕馆工作人员正在向来自马尔代夫的嘉宾介绍贝雕作品《紫气东来》的含义 蔡起辉 摄 但幸运的是,仍有少部分平潭人,因为贝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詹立新、詹胜俩兄弟就是其中的代表。“1998年,我无意购买到一个贝雕作品,爱不释手。”詹立新说,或许是年少求学时曾去过工艺厂参观,他对这门手艺一直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平潭贝雕工艺厂倒闭后,存留的贝雕精品大多散落在民间。詹立新、詹胜俩兄弟十分有心,二十年来竟陆续搜罗了上千件贝雕作品,置于自己的工作室中,俨然是一个“贝雕博物馆”。 复兴:满载情怀的新征程 2007年,詹立新曾经营过一家贝雕卖坊,虽然生意平平,却在当时有了不小的社会反响。2012年,詹立新携手几位对贝雕艺术充满激情的中青年,注册福建映像海坛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其弟詹胜等人投身于平潭贝雕企业和传承贝雕技艺。 “我们走访过江浙一带的沿海地区,发现平潭贝雕拥有着自己的特色和存在的价值。” 福建映像海坛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詹胜说,他们想逐步恢复贝雕的产业链,让公司能够做到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力求用艺术情怀和工匠精神将其完美诠释、再焕生机。 为此,詹立新还找来原平潭贝雕厂老手艺人蒋心忠、陈登钦、林銮彬等人,并且吸收了中青年骨干力量,在以蒋心忠为中心的设计团队的自主研发下,创作出了一些深受市场喜欢的产品系列。“贝雕要复兴,老手艺人不能少,我前后拜访了不少老手艺人,且寻找有意往贝雕产业发展的年轻人。”詹立新说,蒋心忠等人到来使馆里的贝雕制作工艺得到了系统的完善,大家对贝雕工艺的钻研也有了前进方向。 市场对他们的努力也给予了正面回应。福建映像海坛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成立3年后,在2015年首次在产量额上突破上百万元。“随着平潭国际旅游岛的不断建设,贝雕也逐渐开始走俏,让我对这份事业的信心更足了。”詹胜说,公司员工已有20余名,年龄跨度从“40后”到“90后”,产品逐步实现规模化。 来自马尔代夫的嘉宾深深被贝雕的美丽所吸引 蔡起辉 摄 如今,平潭贝雕已频频接到国内外的订单,步入创新提速的阶段,未来可期。记者了解到,平潭贝雕已成为每年厦门文博会和旅博会的“常驻嘉宾”,也多次参加省外城市举办的文博会。不仅如此,《亭亭玉立》《水仙》等作品在“第六届海峡工艺优秀作品奖”评选中获得金奖,《渔翁》《伴侣》2件贝雕作品被福建省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收藏。今年3月,福建贝雕(平潭)获批成为省级非遗项目。 记者发现,目前平潭市场已有20多个贝雕销售场所,多分布于热门景区附近。詹立新分析,平潭贝雕要重新崛起必须具备三个要素:要有能跟上现代人审美品质的创新性产品,要有贝雕艺术追梦人带头,要有政府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如今正是时候了,日渐兴旺的旅游市场让平潭贝雕的重新崛起具备了一种可能,政府也极为支持平潭贝雕的发展,这些无疑为产业欣欣向荣创造了良好环境。”他说。 据了解,目前平潭正在积极筹备“平潭贝雕艺术专题馆”,不仅将扩大平潭贝雕的生产规模,还将契合文化旅游发展,打造环保型的观光工厂。“专题馆主要将呈现平潭的贝雕产品、奇螺异贝以及世界各地的贝壳制品等,让更多人认识贝壳文化,了解平潭贝雕。”詹立新说。 在詹立新的设想之中,平潭贝雕当成为这座国际旅游岛的特色品牌,立足平潭,走向世界。“这需要借力使力,融合平潭其他特色产品,打响招牌。如,借用平潭石头厝、特色民宿等,开办贝雕展览。”詹立新说,他期待有一天,人们谈及贝雕时,首个想到的便是平潭。 【评论】复兴老手艺,需要接轨市场经济,也需要政府“搭台” 平潭贝雕色泽圆润、夺目璀璨,在上个世纪生动诠释了工艺品是如何“独具匠心”。然而,这一门手艺在机器制造的步步紧逼下,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导致市场占额逐步下降,成为不少热爱这门手艺之人的“肉中刺”。 作为海岛文化的代表,平潭贝雕象征着海边人家对美的认识、对大自然的合理利用。特别是国际旅游岛建设,更需要创作、挖掘出当地特色的文创产品,向世界展现平潭海岛风情,平潭贝雕入选成为省级非遗项目后,这门手艺需要“活起来”。 然而,在采访过程中,不少老艺人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平潭贝雕缺乏资金和人才”。老艺人曾光艺在上世纪90年代离开平潭贝雕厂后,最终定居在江西景德镇,靠手艺有了一番作为。他说,自己一直在观望平潭的贝雕市场,一旦产业得到政府的重视、有了一定的资金投入,他与友人必将回乡共同复兴这门手艺。 显然,留住平潭贝雕的精髓,不仅要与市场经济接轨,政府也要“搭把手”。一方面,平潭应从政策扶持、组织形式、资金落实、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平潭贝雕这个产业给予大力扶持,特别是给予老艺人一定的资金补贴、提高老艺人的社会地位,让其能安心授徒;另一方面,平潭还要倡导融合创新,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依托科技力量、融合关联产业,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而激活市场、激发消费需求。 我们期待,平潭贝雕这门老手艺能够在政府与民间的共同努力下,从根本上留住曾经的经典,真正走向世界,成为平潭国际旅游岛的“烫金名片”。 |
相关阅读:
- [ 04-15]【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台湾青年在福建平潭创业:在这里 我们能看到未来
- [ 04-15]台湾青年平潭创业:在这里 我们能看到未来
- [ 04-15]第五批对台职业资格比对采信项目公布 吸引台胞台企参与平潭开发建设
- [ 04-15]福建自贸试验区寻找最佳拍客 快来发布你的最美“平潭”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