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莆田新闻 > 正文 |
2019-07-11 08:38 俞靓 佘晓霞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静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戴兰久旧居,开门即是海。 佘晓霞 摄 东南网7月11日讯(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俞靓 通讯员 佘晓霞)莆田市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有着浓厚的海洋文化,它与昔日的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里的诸多古民居,打开古厝门,即可见大海;打开古厝门,就能听到这里的主人在海上奋斗的故事。因此,如何守住这些临海家园、临海古民居,显得尤为重要。 今年4月,北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6月,北岸开发区文物主管部门在全市率先行动,完成辖区内36处古民居的建档挂牌工作,36幢建筑从此有了自己独特的身份。 挂牌迈出了第一步 “塔江世泽长,谯国家声大”。走进北岸经济开发区东埔镇塔林村山尾303号戴兰久旧居,这对楹联被贴于大门上。推开这扇大木门,即可见海天一色。 在这幢建于民国的老建筑里,如今的主人戴玉文是其历史变迁的见证者。 北岸经济开发区,拥有38个村庄,每个村庄都有类似于戴兰久旧居的古民居,年代久远,建筑格调尚存旧时风味。只是像戴兰久旧居这样,屋檐下有人居住,同时保存完好的建筑,已经不多了。 今年6月,北岸经济开发区文物主管部门完成辖区内36处古民居的建档挂牌工作。北岸开发区党工委宣传部文体股负责人陈顺兴介绍,根据2008年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名录,近些年,相关部门重走一遍田野调查,再次整理文物点。 目前为止,主管部门确立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含附属文物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点54处。在仅120平方公里的面积上,这样密度的文物古迹遗存可谓丰富。 “挂牌是第一步,它为今后加强完善保护奠定基础,同时对传承和弘扬地方特色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陈顺兴说。 6月27日,在戴兰久旧居二楼的起居室里,因为近期连续降雨,屋内摆了好几个桶接漏水。站在走廊上,可见屋顶多处瓦片缺失。 对古民居而言,漏水不是件小事。一漏水,屋内易受潮,木质结构的房梁容易腐蚀,房子因此岌岌可危。 “2007年,也是屋顶漏雨问题,我们自己花了10万元修复。”戴玉文的爱人告诉记者,但眼下,他们的经济已捉襟见肘了。 去年,政府专项拨款,对二楼的扶梯进行维修。“之前扶梯是木质的,长年风吹日晒,变得脆弱,人来人往的很危险。”陈顺兴说,接下来,他们将扩大这幢旧居的保护范围。 近年来,北岸经济开发区加大资金投入,对辖区内的文保单位重新摸底,前后向上级申请了300多万元,加强文物的维修维护力度,认真做好安防、消防及电路改造工作,排除辖区文物保护单位重大安全隐患。同时指导建立健全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构,成立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委员会(董事会),加强对辖区文物保护单位的监管督查,开展专项检查、多部门联合检查、全面的监督检查等,确保文物安全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戴兰久旧居雕花 佘晓霞 摄 古民居里的“海洋味” 因为临海,今天,北岸在港口文化上也拥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上,北岸吉了港作为古时湄洲湾的一个重要贸易港口,在宋代就是一个茶叶和红糖的贸易港口,当时兴化盛产的蔗糖、荔枝、茶叶、瓷器等物品,也从吉了港等港口运往北方和海外,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古码头之一。 如今吉了港边的古码头已难觅踪迹,只剩下80多米长的旧址遗迹,提醒后人这里曾经的渔船兴旺。 戴玉文的叔叔,就从这个港口出去,到宁沪一带从摆地摊做起,靠着炒花生,贩卖布、糖、龙眼干而致富,回乡建造了这幢面积达510平方米的大房子。戴玉文的爷爷戴兰久,当年也通过贤良港,以一介书生身份下海赴江浙经商,并两次捐资创建家乡的小学——塔江小学,收获远近美誉。 戴兰久旧居建于1946年,“是我爷爷带着40斤黄金建造而成”。戴玉文介绍,房子坐东南朝西北,通面阔18.2米,通进深28.6米,平面呈双层单进合院式格局,沿中轴线依次为门楼、埕、正厝及埕左右厢房。身处戴兰久旧居里,很难不被廊道的檐架、横枋的前后楣额上那些精雕细琢的工艺所吸引,尤其是围绕上下廊柱的各类支承构件,采用透雕、浮雕等多种传统工艺,创作出各种形象化的造型,逼真动人。 民俗专家柯凤梅告诉记者,北岸经济开发区临海,海洋性气候让这里的建筑不同于平原,比如早期民居的窗户都相对开得小。她提到蒋维锬先生在《莆仙老民居》的概述中也谈及沿海地区的建筑,由于怕大风掀翻屋檐,这个地区的出檐就比较短浅,或干脆作硬山顶。而且其屋脊起翘也相对较短,坡面斜度亦较小,屋顶还用方整规石压瓦。 特殊的设计,也为古民居的修复提出了有别于其他的要求。有人住,古民居里的细节就能得到很好的照顾。有人开门,有人关门,流动的人气是延长房子寿命的最佳药方。但现状是这里大量的古民居已少有人住,同时遭到了不同程度的人为、自然灾害破坏,修复难度大也是一个急需面对的事实。 激发民众保护意识 与戴兰久旧居的故事相似,北岸开发区山亭镇东乌垞村村民黄春林讲述了他在黄厝178号东乌垞黄氏民居的故事。一个同样关于海洋的故事,不同的是,他们集聚家族的力量,自觉担当起保护“家族故事”的重任。 黄春林的老祖宗是做海上贸易的,走外省,跑运输船队。黄氏民居的门前,是正在建设中的东吴港区。跨过经年的门槛,只见埕上有棵百年龙眼树,枝繁叶茂。阳光照下来,埕上的绿苔有光影斑驳,煞是好看。坐在龙眼树下,门外的夏日海风徐徐拂面,这座清代的三进合院式建筑,俨然把旱热挡在外头。 黄家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生活,直到前些年,因为房子年久失修,居住不便,大家陆续搬离了。“我就是在这里结婚的。一大家子人住一起,兴旺富足。”黄春林说这里留有他温馨的回忆。 日前,北岸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宣传部长王义勇在调研文物保护工作中提到,各相关部门要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方法,努力让文物“活”起来,创造文物保护的好经验。同时要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当地群众生活的关系,赢得群众支持,让当地群众自觉参与到保护文物工作中,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遗产保护氛围。 古民居的保护不仅仅需要政府“主导为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黄氏民居屋顶已焕然一新,白檐红瓦分明。为了留住家族的记忆,留住乡愁,从2013年开始,黄氏家族300余人自发筹集了100多万元,在区党工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着手古民居的修缮工作。“我先从周边环境整治开始,除草、重安水管、重排水沟,单是清理土,就运了100多车出去。” 黄氏民居已有近两百年历史,廊檐雕刻余韵仍存,是研究清末沿海古民居的“活化石”。“我们严格对照旧时留下来的照片重修。”目前已完成墙壁、房顶的修复工程。修是其一,拆也是一件大事。以前人多房子不够住,就在原有的结构上,围一堵墙成为一个独立的房间。现在需要将这些多出来的拆掉,还原最初的构造。陈顺兴说,保护古民居,民众的意识是放在第一位的。民间文物保护的两条腿,意识先迈出去,才更稳当。 “接下来,我们还会投入资金维修八扇门、公妈堂等地方。我们发挥自己的力量,和政府一起保护好祖先的产业。”黄春林还计划今后在这里办一个教育基地,或者民宿,让更多的人来这里,留下来,聆听海洋的故事。 记者手记 倾听传统建筑语言 在参观戴兰久旧居时,戴玉文的爱人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可以写成一台戏,还得加演,但可能加演也演不完。”不到百年的房子里,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亟待聆听与记录。 古建筑是历史的载体,保护好这一幢古建筑、挖掘其中的文化价值,就保存了一段历史,保住了城市的文脉。 北岸经济开发区为36处古民居建档挂牌,让来者将目光锁定在这些建筑上,这是重要的一步。接下来,如何对这些古民居进行修缮、如何记录好古民居的“海洋故事”、如何让它们在百年过后重绽魅力,是值得提上日程且马不停蹄地去实践的。比如可以利用古民居建立“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博物馆,让古民居中的保护与开发齐头并进。 当前,在修缮古民居的过程中,很多地方都选择推倒重来:门有损坏,直接拆了换新的;地稍有不平,旧砖全部挖起作废铺上新砖,忘了倾听传统建筑本来拥有的语言。 眼下,我省已出台《福建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实施意见》《福建省文物建筑认养管理规定》,北岸也应紧跟脚步,落实自己的行动,不论是创新文物建筑保护管理机制,还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出台一些地方性的保护规划,让规划先行,才能让这里的故事更好地传播出去,才能使这里的古民居保护行动真正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