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戚继光纪念馆(网络图) 东南网2月4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陈盛钟)1月29日至2月3日,首届莆田市民族英雄神像巡游活动在黄石、笏石、东峤、江口等地举行,缅怀抗倭功绩。记者了解到,此次巡游活动,是为纪念曾在莆仙地区抗击倭寇的戚继光、俞大猷、孔兆熙、白仁等名将。 据了解,这些抗倭英雄还为莆田带来了不少春节民俗,包括“五日岁”、“双大年”、“白头联”等。这些民俗流传至今,成为莆田的一大特色。 莆田市民族英雄文化研究会的陈玉清告诉记者,倭寇指的是日本在内战中失败后流亡海上的封建主、武士、海商、游民组成的海盗,嘉靖二十二年至四十二年(1543年—1563年),莆田地区先后10多次遭遇倭寇侵犯、抢掠。 在抗击倭寇战斗中,先后出现了许多仁人志士,包括戚继光、俞大猷、孔兆熙、白仁等名将,莆田不少地方都建有专门的纪念馆和庙宇,纪念这些民族英雄。其中,纪念戚继光的有位于黄石镇林墩村的戚继光纪念馆;纪念孔兆熙的有位于黄石镇江东村的飞燕府、北高镇后积村的“大王爷”庙等;纪念白仁的有位于江口镇白家村的将军祠、位于城厢区南门社区的忠勇祠等。 五日岁 莆田人的“春节”是从初一过到初五,俗称“五日岁”,这独一无二的习俗与抗倭有关。 陈玉清介绍,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正当莆仙人民沉浸在准备过春节的欢乐气氛中时,倭寇突然侵袭,莆田、仙游城池被倭寇攻陷,平民在反抗中被杀害数万人,百姓们纷纷逃难至山中。直至两个月后,戚继光大军击溃倭寇,百姓才得以重回家园。 此后,为了纪念这段惨痛的历史,莆田人民以特有的民俗形式纪念民族英雄,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仙游县为初五),亦称“做大岁”,补过一次年。 特有的白头联,联上方留有一段白色(网络图) 白头联 莆田特有的贴“白头联”习俗,即在红纸春联顶头贴一小段白纸,也与抗倭有关。 莆田正月初二为“探亡日”,每家都贴上纪念亡者的绿联,但在初四“做大岁”,又要按惯例贴上大红春联,在哀思亲人与吉庆佳节的矛盾中,人们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在刚贴过的绿联上面,覆盖大红的春联,将绿联露出一截,约10厘米,用来表示心有余哀。 从此以后,莆田地区在春节时,便流行贴绿额春联的风俗。每年春节前夕,各家商店里就会卖这种绿头联,直至“文革”后期,为了增产节约,把浅绿的联头变成白联头,10厘米长的浅绿色也变成4厘米长白色,这样印刷厂就省工减料了。 具有战鼓之风的车鼓(网络图) 车鼓 车鼓表演是莆田市喜庆节日常见的民俗文艺表演形式之一,目前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据《兴化府志》记载,莆田车鼓的产生也与抗倭有关,戚继光曾数度率领戚家军入莆抗击倭寇,一次作战时,由于兵力分散,戚继光便邀请民间勇士以车载鼓参战,鼓舞士气,倭寇果然吓得弃械而逃。从此,莆田人便爱上了具有战鼓之风的车鼓,并在民间喜庆节日时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