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2014全国网络媒体江苏行> 正文 |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2014全国网络媒体江苏行> 正文 |
2014-08-08 12:34 来源:中国江苏网 责任编辑:余瑧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商报记者 王东来 贾茹/文 蒋世颖/摄 阖闾夫差伍子胥绕不开那老几位 开挖运河 2500多年前就从苏州城下开工 苏州,胥门外,泰让桥。古城护城河与胥江在这里汇成一个“丁”字。 公元前500多年,刚刚建城没几年的苏州城头飘动的是吴王阖闾的旗号。鼓角声中,3万水师,就从这里,出发伐楚。 那时候的吴王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为了这次出征,周敬王十四年(吴王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阖闾居然命伍子胥主持由苏州城胥门始,经横塘、木渎、胥口,开挖出直抵太湖的胥溪,这便是今日的胥江。阖闾大王的好战,无意中开启了一段历史。至少,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在世界,在中国,胥江绝对算得上最早的大规模人工河流之一。 胥江,也是后来的京杭大运河中间的一段。此时,离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大运河贯通还有一千多年。 顺便再交待一下吴国水军此次出征的结果。兵船一路西行,至太湖后,继续有水道走水道,没水道则强行挖掘,兜转曲折,最后入长江、抵淮水,终于奇兵突袭成功,以3万水师大破楚军20万,创下先秦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 之后,接过阖闾玉玺的吴王夫差,同样接过了阖闾的野心。由苏州、经无锡、至常州的常州运河便是他命伍子胥于公元前495年动工开凿的。常州运河后来也成为江南运河乃至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更是将矛头指向齐晋等北方强国。擅长水战的他,想到的当然先是开河,这便是由长江至淮河全长185公里的邗沟。只是,没等这条水道派上用场,一天到晚挥着拳头想打人的夫差忽然被自己欺负惯了的受气包——越王勾践背后捅了一刀。 千余年后,隋炀帝下令贯通大运河(史称隋唐大运河)。有人考证,如此浩大的工程实际施工不过区区四年,这效率实在让人难以置信。其实,当时的设计者巧妙地大量利用了前人已经开挖的河道。邗沟,自然成了夫差早早为隋炀帝准备好的“嫁衣”;至于江南,隋炀帝一声“敕穿江南运河”,所做的只是局部的截弯取直、疏浚拓宽,更是容易了不少。 兴师动众隋炀帝究竟惦着啥? 吴江运河古纤道 现存的1800米巨 型青石驳岸诉说着600多年的历史 夜半钟声 又有客船直抵铁铃关下 午夜时分,姑苏城外、寒山寺下,河道里密密层层停满了船只。船舱里,灯火点点,睡不着的船家仍在吆五喝六斗酒,挎着篮子的小贩穿梭着送来茶叶蛋、豆腐干之类的夜宵。纵然已是此时,还是有新到的客船刚刚靠岸…… 不要以为,这只是我们根据唐人张继的一首七绝生发出的无限想象。唐时的枫桥紧依运河,正是往来船只进出苏州城的门户要塞。夜晚,船家们必须在此靠岸停泊,等待天明时的开关放验。顺带着,枫桥镇也因此繁华了起来。史料有记载:“枫江之侧、侠桥为市”“与阊门相属……为储积贩贸之所会归。”实际上,“枫桥米艘日以百数”,明中叶时,枫桥米豆市已是全国最大的粮食市场。所谓,欲备米粮钱,打听枫桥价。 民间野史,常将大运河的贯通归结于穷奢极欲的隋炀帝因为惦记扬州琼花忽发其想。其实,帝王所谋,不至于这么小儿科。据《隋书》记载,两晋时的苏州已是“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眼睁睁看着江南富庶之地搁着,却因为交通的障碍,政令不得通畅南下,钱粮难以搜刮北运,为人君者自然寝食难安。 “苏湖熟、天下足。”大运河的开通,于官方,最大的功效在于漕运。大运河源源不断将江南鱼米之乡的稻米丝帛运向当时人口密集而粮食严重不足的北方。唐杜甫有诗:“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可见当时的军粮也严重依赖江南这一鱼米之乡的支持。曾在苏担任刺史的白居易在给皇上的奏报中说得当然不敢夸大:“当今国用多出江南,江南诸州,苏为最大。”所有的这些,几乎全部都得靠一条大运河。河里满是来来往往的船队商贾,铁铃关外夜半客船的到来当然不是偶然的现象。 交通的便利,同样给苏州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有需求就会促进生产和技术进步,有物流就需要仓储码头,有商贾服务业自然而然就会来配套,南来北往的交流带来的文化影响则更为深远……“人稠过扬府,坊闹半长安”这是唐代诗人对苏州的描述,而明中叶发轫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得以在这一带首先起步,也因此有了脉络可寻。 大运河万年桥段 古城概念申报书里的独特之处 运河文化 沿水网播撒开去 这次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有一个一眼可见的独特之处。所有参与申报的运河沿岸城市中,唯有苏州是以古城概念整体加入的。究其原因,除了因为苏州作为全国唯一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的城市在古城的整体保护上有着许多独到建树,更在于依托江南水乡四通八达的水网,大运河文化在此得以更广泛的传播。 如果说,大运河在北方的许多地方只是一维的线的话,在苏州它的影响则是二维的面。 商贾辐辏之地,必有会馆,而“会馆之设肇于京师,遍及都会,而以吴阊为盛”。如今,山塘街上的冈州会馆、胥江河畔的安徽会馆、平江路边的全晋会馆等等,记录的是随河而来的八方商贾在苏的活跃。 “城里看观前,城外看石路”,是苏州人流传很久的一句口号。苏州古城外的金阊一带之所以成为“红尘中一二等风流繁华之地”,也是顺着山塘街这一运河故道流淌而来。且不说前面已经提及的枫桥米豆市、山塘街一路从来都是店铺比肩而开的闹市,金阊一带因为“大码头”的存在,以南濠街为中心“最为商货辏集之所”。明末清初的阊门棉布市已然取代松江成为全国最大的棉布贸易中心。 跳出苏州古城再往远看,早在唐代便已“灯火穿村市、笙歌上驿楼”的望亭;地处水上交通要冲、现在仍保留着古驿站遗迹的横塘; 被誉为古代造船基地的长桥; 曾设运河官家兵站的松陵;列为江南四大米市的同里;同样因米市兴旺被誉为“小枫桥”的平望;以丝绸闻名,凭着运河“衣被天下”的盛泽……所有这些名镇的历史,无不与运河交融在一起。 大运河,已然是整个苏州无法抹去的文化符号。实际上,大运河文化由此还辐散得更为辽远。 【结语】 有一个比喻:中国东部海岸线是一张弓,京杭大运河是绷紧的弦,而长江,则是搭在弓上的箭。这弓、这弦、这箭,无不是中国水运的黄金水道。苏州,恰恰处于它们的交汇点。 有一个猜想:有了快捷的铁路运输,有了灵活的公路运输,慢腾腾的水上运输可能已经到了被淘汰的边缘。这个猜想却是错的,时至今日,整个苏州,还是有一半的货运量依托水运。载重大、成本低,在运输大宗物资上,水运自有优势。 据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们的一大理由是,千百年来,大运河依然保持它的功用与活力。至少在苏州,大运河始终是我们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和现实财富。 ●延伸阅读 此前,世界上已经有5条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法国的米迪运河、比利时的中央运河的四条吊桥、加拿大的里多运河、英国的旁特斯沃泰水道桥运河和荷兰的阿姆斯特丹17世纪运河区。 原标题:水城苏州永远的文化符号 追寻大运河的苏州源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