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头条 > 正文 |
梁建勇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发展海洋经济是大势所趋。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海洋经济发展正面临重大机遇。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必须科学处理好海洋开发与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粗放的海洋经济开发模式,导致岸线资源浪费,天然海产资源枯竭,近海海域污染严重,亟需寻找一种新的海洋发展方式。海洋牧场作为一种生态养殖模式,依靠海洋自然生产力养育海洋生物,颠覆了以往单纯的捕捞、设施养殖为主的生产方式,克服了由于过度捕捞带来的资源枯竭、近海养殖带来的海水污染和病害加剧等弊端,既保护了海洋自然生态环境,又保证了渔业生产的可持续,是海洋渔业传统生产方式的一场“蓝色革命”。可以说,人类向海洋索取优质蛋白质的时代已经到来。 莆田市是海洋资源大市,海域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8.1%。沿海岸线长、港湾多,海岸线长443公里,拥有湄洲岛、南日岛等11个有居民海岛和256个无居民海岛。其中南日岛为福建省第一大岛,海岸线总长66.4公里,由111个岛礁组成,面积0.1平方公里以上岛礁18个,素有“十八列岛”之称;海区四季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岛群林立,水质清新,盛产鲍鱼、海参、石斑鱼、大海蟹等100多种名优水产品,仅鲍鱼年养殖量达4亿多粒;风力资源丰富,可开发风电容量超百万千瓦。这些都是莆田建设海洋牧场,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的优势。2013年8月26日,莆田市委六届五次全会作出了加快推进南日岛海洋牧场建设的决定,着力突围“海洋牧场”,提出了“一年全面启动、三年拉开框架、五年实现跨越”的发展目标,力争到2018年建成1000平方公里生态海洋牧场,鲍鱼年产量达50亿粒、风电开发容量达330万千瓦,海洋经济总产值达1000亿元,构建“风行海西、鲍打天下”发展格局,形成“北有獐子岛、南有南日岛”的生动局面,打造国家级海洋经济综合开发实验区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科学制定生态海洋牧场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先行,高标准制定生态海洋牧场发展规划,根据海洋功能区划、海洋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实际情况,统筹陆、海、岛开发,组织编制了《南日岛海洋牧场建设规划》、《南日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南日十八列岛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着力打造“两核一带”发展布局,“两核”即打造两大海洋产业核心区,建设海洋生态渔业发展核心区,以南日岛及平海湾海域为载体,依托风电产业,重点发展海洋养殖,探索海上风电场与海洋牧场建设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建设全省乃至全国规模最大的海洋牧场生态养殖基地;着力打造海洋文化创意核心区,依托湄洲岛妈祖文化,整合南日岛生态岛屿群,创新海岛开发模式,发展海岛旅游及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引进台湾文化创意资源,加快妈祖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一带”即着力构建海洋经济发展带,以埭头半岛为中心,依托兴化湾、平海湾,实施陆岛联动开发,拓展海洋牧场建设空间,打造形成全新的沿海海洋经济发展带。 深度开发南日岛海洋牧场。深入分析南日群岛海域生态容量,通过创新生态渔业生产模式,开展重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修复以及海区苗种增殖放流、人工鱼藻贝礁建设,确保海洋生物品种的多样性。结合风电桩基等基础设施,采用“多营养层次综合水产养殖法”的立体养殖方式,推动风电开发与渔业资源增殖相结合。创建海上风能利用与海水养殖相兼容的立体海洋资源开发模式,依托南日群岛岛礁型地质和南北地理特质,建设南日十八列岛大型设施化、立体化养殖基地和海上风电场网箱养殖区。开发海上风能,近期投资140亿元建设12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场,将风力资源转化为海洋牧场建设所需的电能,开发海岛海水淡化示范项目,实行生态、立体、综合开发建设,不断提升生态海洋牧场的科技含量和产业化水平。同时,在近海沿岸水域或海岛投入游钓鱼礁,供休闲、垂钓、健身活动之用等, 开发建设鲍鱼养殖观光、沙滩浴场、特色餐饮、海岛风情等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发展滨海旅游业,打造南日岛全国垂钓基地,实现“人鱼共舞”,让游客吹海风、食海鲜、观海景、购海产、享海游,彰显滨海旅游人文特色。以建设生态海洋牧场为基础,拓展开发利用海洋自然资源和空间的能力,促进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建设现代物流园区,重点发展以海洋渔业物流为主的专业物流产业,建设现代海洋渔业冷链物流集散地,延伸海洋开发的产业链条。加快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开发、海洋健康养生等海洋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海洋信息服务、海洋文化创意等现代海洋服务业。 合力支持生态海洋牧场建设。南日岛海洋牧场建设是一项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创新观念理念,牢固树立“耕海万顷、养海万年”和“保护中开发”的理念,科学有效管理,从政策、资金、人才、科技等方面进行多方配合支持,把生态海洋牧场建设成为海上“食品基地”和重要的“蓝色粮仓”。在完善配套设施上下功夫。加大渔港、码头、疏港公路、生态整治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试验区渔港物流支撑体系,推进海洋牧场气象服务保障工程,建设三基立体海洋气象探测体系和灾害预报预警体系以及灾害风险评估、服务保障体系,为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保障。在构建融资平台上见实效。拓展灵活的投融资途径,市财政每年5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设立3亿元海洋渔业授信专项风险补偿基金,为生态海洋牧场建设提供充裕的资金保障。积极推进财政制度配套改革,通过财政拨款、税费减免等形式,加大对建设生态海洋牧场的重点企业、重大海洋科技项目、技术研发中心等扶持。制定优惠政策,运用市场机制,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生态海洋牧场领域。同时,鼓励骨干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引进风险投资,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金融产品,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在增强科技支撑上做文章。加大科学研究力度,组织科研力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产学研相结合水平,提升生态海洋牧场建设的产业化水平。引进借鉴国外海洋牧场建设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提高生态海洋牧场的科技含量。强化人才支撑作用,制定和实施“生态海洋牧场建设人才引进计划”,培养高层次优秀人才。在创新运营模式上求突破。突破传统的渔业管理模式,组建成立南日集团,健全运行管理制度,按照“政府推进、行业联动、社会参与”的运作方式,让政府、企业、渔民三者共同参与,探索“政府+科研+信贷+公司+基地+农户”的“六合一”模式,通过经济联合体或者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推进海洋牧场集约化经营。完善经营管理体制机制,调动各方参与生态海洋牧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湄洲日报)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