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0月1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荣富 卞军凯 通讯员 林剑冰 文/图)核心提示:海洋牧场,时下莆田市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莆田市委书记梁建勇建议,在莆田市秀屿区南日群岛海域开展全国海洋牧场试点工作。上月,莆田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南日岛海洋牧场建设的决定》。
海洋生态养殖、海上风电开发、海上休闲旅游,是拉动海洋牧场建设的“三驾马车”。三大产业集体发力,将在莆田海域建成面积约150万亩、产值超千亿的北纬26°黄金海洋牧场,成为莆田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海水养殖:建设一座“海底银行”
9月18日上午,记者来到南日岛东岱码头时,遇到几位驾驶小船来码头装运龙须菜的鲍鱼养殖户。“这些龙须菜都是新鲜的,鲍鱼很爱吃。一辆小货车的龙须菜,四五天就吃光了!”闲聊间,他们已经装船完毕,又马上驾船赶回养殖区,给鲍鱼喂食去了。
顺着小船行进的方向,只见海面上漂浮着大片大片的渔排养殖区,一眼望不到头。渔排下面,就是一笼笼、一箱箱正在海水里生长的南日鲍。据统计,南日岛鲍鱼养殖海域共有网箱4万多口,养殖量达4亿多只,年产值近11亿元。总人口约6万人的南日岛,从事鲍鱼养殖及相关行业的就有4万多人。
“鲍鱼是南日岛最有优势的水产品,经济价值也很高。南日鲍已经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的荣誉称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莆田市政协委员、东禹(福建)水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建忠认为,建设海洋牧场应当以南日鲍为主打,把“鲍打天下”的品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以鲍鱼养殖为代表的海洋生态养殖业,是海洋牧场的支柱产业。除了鲍鱼,南日岛还盛产海参、石斑鱼、大海蟹、斑节虾等100多种名优水产品,并且形成了规模化的龙须菜、海带等藻类养殖基地。宽阔的海域面积和丰富的渔业资源,为发展海洋生态养殖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生态养殖,就是在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海洋资源利用最大化。南日镇党委书记林金注举例说,在同一片深水海域,水面是渔排筏式养殖,中层是海珍品吊养,深水是大网箱名贵鱼类养殖,底层是海参等海珍品养殖,“这种立体型的养殖方法,只是未来生态养殖模式的一种”。除此之外,海洋牧场还将实现“平面型”滩涂贝藻养殖、“底播型”浅海人工海珍品养殖、“陆海接力”型循环水养殖等多种生态养殖模式。
目前,莆田市已经提出了“1年全面启动,3年拉开框架,5年实现跨越”的海洋牧场发展目标。按照规划,海洋牧场面积达到150万亩,覆盖南日岛十八列岛、湄洲岛、埭头半岛等海域。围绕海洋生态养殖,积极培育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渔业物流、海洋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到2018年,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形成“北有獐子岛,南有南日岛”的海洋牧场建设示范基地。
海洋牧场建设,得到政府部门、养殖户、渔业企业的广泛欢迎。目前,莆田市正在加紧组建以海洋开发投资、渔港开发建设、海洋投资担保和滨海旅游为主体的南日集团,探索“政府+银行+科研机构+公司+农户”的“五合一”养殖合作模式。
“去年南日镇渔业产值达到18亿元,真的是一滴海水养育了一方百姓。”南日镇党委书记林金注感慨地说,今后将大力发展的海洋生态养殖,更是一项富民产业,“等于建设了一座‘海底银行’”。
海风发电:海洋经济的“能源宝库”
海底有一座“银行”,海面上也有一座“宝库”——风能。
南日岛在兴化湾与平海湾的交汇处,受季风和地形的影响,风力资源十分丰富,全年可用来发电的时间长达320天以上,可开发风电容量超百万千瓦,是开发风能资源的优良场址。
目前,龙源电力公司已在南日岛投资建设了四期陆上风电项目,全岛安装风机100台,已并网发电11.3万千瓦,实现产值4.2亿元。正在建设的五期、六期陆上风电项目,总投资10亿元,预计2014年可实现并网发电。
建设海洋牧场,与风电有何关联?
海洋生态养殖,需要充裕的电力能源。过去,南日岛因为地处电网末端,经常处于缺电、断电的状态,养殖户家中都需要自备柴油发电机。此外,当时南日岛上的电费单价超出陆地电费单价一倍以上,养殖户必须承受高昂的用电成本,家庭收入受到不小的影响。
9月17日,记者来到位于南日岛浮叶村的一家鲍鱼育苗场,只见一台台水泵将海水抽进场内,海水不断循环,保证“娇贵”的鲍鱼苗能时刻生活在活水里。场内工人介绍说,自从岛上的“大风车”转起来后,使用柴油发电机的次数已经越来越少,除了极端天气,电力供应都比较稳定,水产品冷冻、保鲜、储存都十分方便了。
更紧密的关系,在于海上风电场对海洋牧场建设的支撑作用。记者从莆田市发改委获悉,南日岛十八列岛海域规划建设40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计划在海水里树起150个大型风机。这种装机容量达到4000千瓦的风机,“身材”比南日岛现有的装机容量2000千瓦的风机相比,显得“又高又壮”,所以利用海风发电的效率更高,也“站”得更加稳当、牢固。
“这些风机,像柱子一样立在海里,可以成为海上渔排的依靠。”南日镇党委书记林金注解释说,漂浮在海上、没有屏障的养殖渔排,遇到强风便有危险,“今后可以借助风机固定渔排,提高防抗台风的能力”。此外,大型风机收纳了风力,使海上风浪的强度减小,对鲍鱼等水产品的生长也更为有利。
海上风电、海下养殖,两者是否存在冲突?莆田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苏美琼介绍说,不仅不存在冲突,海上风电开发与渔业资源养殖还可以相结合,进而实现立体化、多品种、多模式利用海域资源,构建“风行海西、鲍打天下”的南日创新模式,既可以保护近海内湾环境,又能拓展外海养殖空间。
到2016年,南日岛陆上、海上风电项目总投资将达140亿元,总装机规模达到80万千瓦。不断吹拂的海风,为海洋牧场送来取之不尽的绿色能源,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海景旅游:打造全国海钓基地
又一个绿色产业——海洋旅游业,将在海洋牧场建设中孕育、成长。
南日岛四面环海、风光秀丽,岛上没有工业污染,属于少有的原生态海岛。岛上拥有总长17公里的沙滩,滩平沙净,是理想的度假休闲胜地。
海钓是南日岛旅游的最大特色。每个周末,都有全副武装的钓友乘渡船来到南日岛,再租一条小船出海,海钓一天,收获颇丰。南日镇党委书记林金注说,现在每年到南日岛参加海钓活动的游客有上万人,“坐船出海,既能欣赏旖旎的海滨风光,又能钓到最新鲜的海味,南日岛的确是一处很好的休闲旅游地”。
红色旅游也是南日岛的一大优势。1951年、1952年两次南日岛海战后,岛上建设了烈士纪念碑和烈士陵园,碑上留有叶飞、韩先楚亲笔题词,烈士陵园已被列为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外,登上九重山顶,还能看到古寨、堡垒等当年留下来的军事设施,感受岁月变迁。
怎样发挥南日岛的这些资源特色优势?林金注介绍说,南日镇目前已委托厦门大学规划设计院编制形成南日镇全岛总体规划,待论证通过后将开展后续的南日镇旅游专项规划。同时,镇里正积极整合民间旅游产业资源,筹建成立海岛旅游公司,大力发展游艇俱乐部、全国海上垂钓中心和渔家乐等生态旅游项目,加快推进特色旅游产业和原生态宜居海岛建设。
海岛旅游的基础设施正在加紧建设中。位于秀屿区埭头镇的石城滚装码头,是南日岛通往大陆最主要的对接点。为改善石城码头靠泊条件,秀屿区政府加大财政惠民资金投资力度,把建设石城陆岛滚装码头列入惠民工程,在建设资金方面给予支持,投资2800万元建设1000吨级客货滚装泊位1个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9月18日,记者在码头看到,大部分施工任务已经完成,预计年底前码头可以竣工投入使用。届时,石城码头年客运吞吐量和滚装车辆吞吐量将分别达到60万人次和5万辆。除了码头,投资1亿元的南日贯岛公路扩宽工程、投资15亿元的南日岛环岛公路工程也列入了建设日程表。
鲍鱼、海参等生态养殖区,岛上、海上日夜旋转的“大风车”,也已经成为南日岛的特色景点。看海、听风、观景,南日岛海洋牧场将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最美妙的海上休闲旅游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