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第一社区 | 东南空间 | 新闻中心 | 社会 | 视频 | 福建 | 时评 | 台海 | 娱乐 | 体育 | 国内 | 国际 | 军事 | 美国 | 福州 | 厦门 | 莆田 | 泉州 | 漳州 | 龙岩 | 宁德 | 南平 |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莆田频道>福建日报看莆田> 正文

乡间“赶戏”情结 有观众的莆仙戏最可爱

pt.fjsen.com 2013-01-29 10:30 吴旭涛 林剑冰 来源:东南网

演员在演出莆仙戏《碧波仙子》,快过年了,大家都爱看这样的热闹戏。

东南网-福建日报1月29日讯(记者 吴旭涛 通讯员 林剑冰 文/图)莆仙戏,是我省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它是说兴化方言的人心头最爱的剧种。对于莆仙戏,老舍先生有诗:“可爱莆仙戏,风流世代传。弦歌人百曲,珠玉五千篇。”

“可爱”是一个多么亲切的词!临近年关,记者跟随省莆仙戏剧院下乡演出团,深深感受到,有观众的莆仙戏,是真的“可爱”。

离得最近的演员

从莆田市区驱车35公里,我们到了秀屿区东庄镇东沁村。下午1点,东沁村妈祖宫对面的小戏台就已经搭好了。戏台比剧场的舞台要小得多,但戏台前的座位数量却不少,数百张凳子摆得满满当当。坐在这样的舞台前,即使演员一眨眼,观众都能看得到。

这天共有两场戏,下午是《争帅风波》,晚上是《碧波仙子》。离开演还有一小时,村里的许多老人和小孩就赶着来抢座位,一位奶奶说:“每次看的人都很多,要是来迟了,就要站在老远看了,听得到但看不到。”当地村民说,在莆田,这样的戏台每个村子都有,天天都在演,天天都在抢位子。

舞台边上有两栋小房子供演员们休息、换装。剧团演员加上艺校的实习生,来了大约60人,室内挤不下,他们便在房子外墙边摆上长凳子,把化妆包放在长凳子上,人坐在小凳子上,每个人拿着一面小镜子化妆。墙边一整排过去都是化妆的演员,成了一道风景线。许多孩子跑过来看演员化妆,也有好奇的年轻人过来转一圈,看一看。一位小姑娘说:“团里两位化妆师教我们给自己化妆,我来了半年多,差不多学会了。”小姑娘是艺校的学生,她说,现在放寒假,来团里实习,帮帮忙或者演一些丫鬟、家丁之类的小角色。

下午演出的《争帅风波》讲的是杨家将的故事,属于历史戏。省莆仙戏剧院院长王少媛介绍:“我们在乡村演的剧目,多是历史戏、家庭美德戏、现代文明小戏,这样的剧目有群众基础,而且大家能看得懂。”

大幕一拉开,台下已经满座了。听到唱戏声,越来越多人蜂拥而至。开演不到半小时,后排加了20多条长凳子,十几分钟后长凳子也坐满人了。《争帅风波》演完已经下午4点半,演员们还在原来化妆的长凳子上吃晚饭,许多人晚上还要演一场,就干脆不卸妆了。饭后,有的演员抽空打一会儿盹,也有人紧接着就在台上排练。晚上的《碧波仙子》演出时,演完戏的演员会带着妆来到台下看戏,一会儿“仙子”从身边飘过,一会儿“家丁”站在身旁,每每给观众惊喜。

“在乡村舞台演出,我们和观众离得很近,加上条件欠缺,对演员的考验特别大。这里的观众都是行家,许多人都是看莆仙戏长大的,看得懂,能分得出好坏。要是没演好,等我们下了舞台他们会直接说,一点都不留情面。”王少媛说。

省莆仙戏剧院一年要下乡130多天,演200多场。在整个莆田市有100多个剧团,他们活跃在乡村,每年给观众带来约6万场演出;有的村子一年演戏300多天不停息;有的演员日程排得满满的,一年只休息一两天。

莆仙戏的观众大部分是老年人,懂戏又爱戏。

乡间的“赶戏”情结

“演得好,唱腔和音乐都很地道!”“专业剧团就是不一样!”观众就像专业评委。

“莆田一直有很好的看戏传统,做寿、盖房子、升学等,都会摆一两场戏,请邻居们来看,村里的老板收成好了,也会请戏。村民来看戏都是拖儿带女,这样一来,我们莆仙戏也融进下一代人的成长记忆里了。”王少媛说。

70岁的游老伯是跟着几个朋友从附近的前云村赶来的。

“我们村里也摆很多戏,每个村的戏不一样,这个戏好看,我们就赶过来了。”游老伯说,他一年看很多戏,在他心目中,莆仙戏是最好看的。小时候,他就经常“赶戏”。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看莆仙戏,那时候,莆仙戏班子很少,乡下的演出也少。要是遇到哪个村子里有演出,我们跑10多公里都要赶过去。赶到了才发现,戏台前也是人山人海,不但没地方坐,站在老远连演员都看不到,还有人爬在树上看。”回忆起当初,游老伯兴致勃勃,“现在的戏多了,一年到头演不停,我们是看哪场感兴趣,哪场的演员好就去赶哪场,以前没得挑,现在专业戏团、民间的戏团都很多了,挑好的看。”

另一位80岁的游先生曾是莆仙戏演员。他幼年时在戏班子里生活了三年,后来又演了四年戏。在他的印象中,莆仙戏只有戏团少的时候,从来没有观众少的时候。“我小的时候,我们剧团算是大的,有十五六个人,有的小剧团只有七八个人。但是只要有演出就有很多人看,我们在台上演,台下的人数都数不清,附近村的人都赶来了。”

没有专用的化妆间,演员们搬个凳子自己来。

“风餐露宿”的乐趣

在乡间演戏,风餐露宿的辛苦,只有演员自己才能体会。“我们每天大约12点从城里出发,到不同的村子里演戏,演完两场,回家大概要晚上11点了。辛苦是辛苦,只要不遇上刮风下雨就好,村子里表演的环境肯定没有剧院里好,冬天太冷夏天太热,但是我们喜欢演戏才来学,不会觉得累。”一位小演员说。

王少媛是“梅花奖”得主,同时也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艺术家。不过,虽是一朵“梅”,但王少媛甘愿“开”在乡间。一年下乡100多天,不管有没有她的戏,她都在现场。“在乡村演出,各种情况都遇到过。遇上打雷下雨,我们接着演;有时候刮台风,把我们的台子吹塌了,我们就当起技术工人重新搭台。”

“大舞台谁不喜欢,但是在农村演也有在农村演的乐趣。老百姓说王少媛没演不行,那我每到一个地方都演一场。”

她说,演员和观众的关系是“鱼水”的,莆仙戏演员离不开观众,乡村的观众也离不开莆仙戏。“我们愿意到第一线和农民在一起。对我们来说,他们就是评委。我每次演完,都有人为我点评一番,唱腔、人物塑造、表情一一点评,跟专家一样。要是谁偷懒了,演得不好,大家看一会儿就走了。我们有时候住在村子里,第二天一起床,就有人在门口说,‘你昨晚演得太差了’,一点不给我们面子。所以,现在每场大家都认真演,不敢怠慢。”

“农村观众的亲和力特别强,我们在乡村演出,他们买苹果的时候会分给我们几个,有时候还会拿一袋点心放在我们的化妆台上;有时露天演出,突然下雨了,观众很支持我们,打着伞把戏看完。我真的觉得很自豪,很骄傲,也更感到是这个剧种培养了我。”

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属于专业剧团,成立至今只有一年半左右,人员是从各剧团的优秀演员中挑选而,全团约50人,有三分之一都获过奖。这一年半来,他们坚持走市场、抓精品、创品牌,现在已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进单位。“我们的发展也带动了民营剧团的发展。现在莆田有莆仙戏团100来个,民营剧团占了大多数。作为专业剧团,我们出了新戏、表演水平提高,他们也会跟着提高。”王少媛说,她还特别看重农村的演出:“我常跟学生讲,只要农村的观众喜欢你,就会有更多的评委喜欢你。”

责任编辑:陈艳艳
相关新闻
频道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法律顾问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