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首页| 繁体|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aa
您所在的位置:海外频道 >  今日福建 > 正文

石狮华侨新村:承载华侨浓浓乡愁

2024-07-19 18:30 来源:石狮日报 责任编辑:王勇

从凤里街道群英中路西侧进入,一幢幢糅合闽南特色和南洋风格的别墅,整齐排列,错落有致。漫步其中,偶有洋楼里的茉莉花香扑鼻而来,驻足观赏,每一幢建筑各有特色,洋楼联排成片,在这一片富有浓浓时代风情的一砖一瓦中,有着诉不尽的乡愁。

石狮第一个华侨新村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中国人出境历史悠久,足迹踏遍世界各地。身在异国他乡的华侨华人始终与家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将西洋、南洋的文化带回家乡,与闽南文化相融,形成独特的侨乡文化,而侨乡石狮的文化特色之一在于侨乡建筑。20世纪50年代,华侨在海外艰苦拼搏,赚钱汇回家乡买地建楼。华仑社区华侨新村就建设于这个时期。

八旬老人施能国是现今还住在华仑社区华侨新村里的一位业主,他告诉笔者,20世纪50—70年代,大批东南亚华侨归国,为满足华侨、侨眷兴建住宅的需要,同时也为国家争取外汇收入,福建地区兴起建设“华侨新村”的热潮。20世纪60年代初,作为重要的侨乡,石狮政府在如今的华仑社区划出地块,每一幢建筑均按华侨的意愿进行设计,帮助华侨在家乡建房,解决华侨落叶归根的问题。

位于凤里街道华仑社区的华侨新村,是石狮第一个华侨新村。据华仑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年华侨新村建造的别墅共计12幢,业主分别为黄日环、施能运、吴村、庄继仁、苏朝恭、郑亦生、姚维肖、李祖塔、李秋林、施清朗、施江水、施文坛等人。建筑大多数为二三层楼的花园式独立庭院,环境幽雅。建筑风格有以南洋风格为主的洋楼,也有平顶楼房等。在施能国家中,笔者看到该幢建筑的厅房地面均以花砖或者红方砖为主,是非常经典的南洋风格。

据施能国回忆,当年政府缺少外汇,于是专门划拨群英路这一片农田用于华侨建房,许多华侨得知后,毅然筹集资金,携家带口回到家乡,一心一意为石狮建设出力。当时,施能国父亲(印尼华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于1961年从海外寄回12万港币,用于家乡建楼。据施能国介绍,该幢洋楼的门、锁都是从新加坡“漂洋过海”而来,而请的施工队是晋江县建筑联社。

值得一提的是,华侨新村建成初期,一些老华侨还把南洋的饮食习惯带回石狮。

华侨新村成为时代 的 代名词

华英巷23号的二层洋楼在别墅群里极具代表性,其业主是旅菲华侨柯玉琼。笔者从建筑的门楣上了解到,该小洋楼建于1963年。该幢别墅房屋建筑极具时代特色,大门楹联“集体安居友好合作,新村气象壮丽多娇”,反映了房屋建造的时代背景。社区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柯玉琼大多数时间均居住在菲律宾,房子长时间无人居住。尽管如此,庭院里仍然种满各色花果,炮仗花、石榴、茉莉等都长得很好。前不久,还有投资人要向柯玉琼承租该洋楼,用作庭院咖啡馆,但柯玉琼对于这幢洋楼有着浓浓的情感,生怕房子一旦出租将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此事就此耽搁。

华侨新村建成以来,有的别墅是归侨、侨眷自己居住,有的则出租他人使用,一般由侨眷或委托亲属托管。半个多世纪过去,不少别墅变卖易主,也有少数华侨的子孙后代居住至今。

在洋楼建成后,随着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变和商业市场需求变化,华侨新村别墅群的功能也有很大的变化。据老石狮人回忆,当时大部分别墅都进行重新装饰,砌起高高的围墙,按照商业功能使用,或出售、或出租,一幢幢洋楼转身成有情调的商铺,失去原有的别墅群风格。

时代变迁,老一辈归侨不断老去,新一代归侨逐渐搬离,商业市场也不再聚集于此,部分房屋翻建,有些产权易主,华侨记忆不再纯粹,“华侨新村”从此成为石狮一个时代建筑特色的代名词,但这里是几代人心中无法抹平的永恒记忆。(陈嫣兰)

推荐阅读
东南网全球站点
FJSEN Global Sites
东南网美国站
东南网澳大利亚站
东南网香港站
东南网菲律宾站
东南网阿根廷站
东南网马来西亚站
东南网日本站
东南网新西兰站
东南网英国站
关注我们
Follow Us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东南网海外频道联系电话、传真:0591-83729159
福建省福州市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4楼
合作媒体
Associated Media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
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