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合影
东南网5月29日讯(特约记者 刘伟)5月25日,“历史何以当代:文化传承视野下的华夏传播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办。研讨会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文化新闻部、华夏传播研究会主办。来自全国各高校和文化传播业界专家学者参会,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话题展开研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传播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潘祥辉担任开幕式及主旨演讲环节主持人。
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厦门理工学院时尚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赵振祥教授,华夏传播研究会会长,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谢清果教授等专家学者应邀出席论坛并作大会主旨演讲。
赵振祥在“立足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主题演讲中,从西方媒体就新冠疫情对中国污名化产生的影响入题,就如何立足中国文化,讲好“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故事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如何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进行整合,形成系统化、符号化的传播体系,是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的前置工作,更是华夏文化传播学者有责任做好的工作。赵振祥也展示了自己近期的研究心得,他认为,中国的文化是“月亮文化”,这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凝炼、丰富、推广的概念。中华民族是一个偏爱月亮的民族,从古至今有无数吟诵月亮的诗词曲赋。月亮的特点是沉静的、吸纳的、内敛的、内省的,月亮的阴柔之美也暗合于中国文化特质中。中国人“修身”第一,向来注重自我完善,在国家治理上也注重解决好国内事务。在文化上秉持温和的文化传播理念,很少见到中国文化对域外大规模、强势能的扩张幅射;外交上也是奉行“和平共处”、“不扩张不称霸”的主张;在军事上则是“戍多而征少”。概而言之,在中华传统文化长期下熏陶下,中华民族形成了社会交往上克已内省的“国民性格”、文化传播上美美与共的“族群性格”、外交关系上睦邻共处的“国家性格”。向世界说明中国文化的这些特质,讲好中国故事,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中国和平崛起的当下,其重要的价值意义不言自明。
谢清果提出了基于“传播制衡”的中华文明时空传播观。他表示,《礼记·中庸》有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道出了中华文明对时空“制衡”的追求。中华民族自古高举“中”之观念,在文明发展与传承中一直秉承“中为大本”的思想,将“中”视为控制、平衡人类文明时空横纵向发展之大道。无论是外在的社会礼乐治理,还是内向的慎独守仁修身,中华文明皆强调在时空传播控制中形成一种各安其命、各守其道的“传播制衡”,反哺和推动着“中和”文明传播效果的“达生”,在“制衡—中和”中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李晓愚,华夏传播研究会名誉会长、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吴予敏,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教授、副院长薛可,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邵明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良仁,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中国传媒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武志勇,江苏大剧院副总经理、舞剧《红楼梦》监制李斯思等也发表演讲。
9位主旨演讲嘉宾围绕华夏传播研究和传统文化传承转化,从石器时代到数字化时代,从思想、器物到美食、非遗,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到海外传播,呈现了立体丰富的文化图景。
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厦门理工学院时尚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赵振祥教授作主旨演讲
华夏传播研究会会长,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谢清果教授作主旨演讲
研讨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