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特质是什么?如果概括一下,那么可以说,中华文化就是“月亮文化”。
中华民族自古崇拜月神。古代《礼记•祭义》里就有古人于秋分时节“祭月于坎”、“祭月于西”的记载。围绕月神崇拜衍生出的一系列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蟾宫折桂、玉兔捣药等成为中华民族悠远、美好的想象。这种想象亦反映在中国自古至今的诗文中,从《诗经•月出》“月出皎兮,姣人廖兮”,到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再到宋代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直至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借月咏怀的诗文成千论万,可以说,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偏爱月亮的民族。
中国人对月亮的偏爱深入国人的情怀,并渗入文化的骨髓,形成独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的“月亮文化”。这种特质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文化上注重吸纳、兼容并蓄。从汉唐佛教和西域文化进入中国,到历代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对中原文化的冲击;从清末西学东渐,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在中国大一统文化形成的历史进程中,目之所及多是中华文化对域外文化的接收吸纳,而很少看到中华文化对域外文化形成强势的、碾压式的传播。
二是强调内省,注重自我束持。吸纳的、兼容并蓄式的文化发展史,形成了中华文化沉静、内敛的文化性格,形成了一种略带羞涩的“月亮文化”。中华文化强调克己节欲、强调自省自励,重视I和ME的对话,强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古代文化就是一部“道德经”,它教导人们注重自我完善,而不是首先去完善他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齐家”放在首位,就是先做好自己的事。中华文化里没有对外扩张侵略的文化因子,以我们古诗文里涉及战争题材的边塞诗为例,其主题也是戍多而征少,主要是描述如何抵御外族的侵略,而绝少有对开疆拓土、对外占领的歌颂。正如马斯克(Elon Musk)近日接受Lex Fridman访谈时所说:“中国历史上一直都关心本土事务(internally focused),不属于对外扩张(“acquisitive”)型的,不会跑出去侵略一堆国家。”“举例而言,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内战,这些内战非常暴力。比如三国时期的内战,中国可能因此损失了70%的人口,美国内战是大巫见小巫。今天在中国的人,考虑中国本土问题是十倍于国外问题的。换言之,中国人考虑的事情里,90%是关于国内的事情。”(《马斯克的访谈与“中国故事”》,中国日报网)
三是强调融合,共存共生。在对外文化传播上,中华文化也是秉持一种温和、融合、共存共生的文化传播理念。中国人强调百万买宅千万买邻,强调睦邻而不是与邻为壑。注重“德润人心,文化天下”,强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人有自己的价值观,但并不企图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别人身上,而是本着“平等、共生、互鉴”原则,它从不信奉“丛林法则”,而是强调和平共处,这是中华文化的根性。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强盛尤其是经济、科技实力的上升,中国文化的时尚化进程会逐渐加速,影响力也会迅速上升,中国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同时,来自中国的时尚文化风潮也会如约而至,世界也会越来越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时尚与潮性。那么,在这种新的历史机遇期,中国将奉行什么样的文化传播理念呢?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中国的文化根性决定了中国必将继续秉持“月亮文化”的文化传播理念,倡导“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走平等对话、和谐共生之路。这是中华文化的特质,是深入到我们文化骨子里的东西,它会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世界人民也一定会深刻体味到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
(作者赵振祥为厦门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厦门理工学院时尚传播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