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新闻频道/ 娱乐_/ 福建娱玩/ 正文

泉港:让“七星灯”重新点亮夜空

2024-03-18 10:50 福建日报责任编辑:赵睿

舞蹈《七星灯》陈嘉纬 摄

连日来,泉州市泉港区文化中心舞蹈室格外热闹,舞蹈《七星灯》正紧张排练。据介绍,这个舞蹈在上月举办的第三届“灯耀泉港·龙腾锦绣”元宵花灯展上正式亮相,情景再现了沉寂近20年的泉港民间“抢七星灯”习俗,在当地反响强烈。

创新编排,再现抢灯纳福民俗

“小时候,抢七星灯的活动在我们山腰十分盛行,后来渐渐淡忘了。没想到时隔多年,重新目睹此情此景,感觉非常亲切,希望这个民俗最终能回归大众。”回忆起在元宵花灯展亮灯仪式上初见《七星灯》,泉港市民庄秀程仍十分激动。

元宵节期间的泉港锦绣广场,华灯绽放。2月22日晚,伴随着柔美古典的音乐,一群“红衣娘子”手持灯笼跳起舞,与台下观众一起赏灯。

“出灯咯!”礼炮三响过后,舞台上顿时沸腾了,身背七星灯的撑灯者跳入舞台中央,人们齐聚一堂,争先恐后伸手夺灯。最终,7名夺灯者笑逐颜开,高举花灯为观众送上祝福语。4分钟多的舞台表演精练呈现了“抢七星灯”民俗人山人海、热闹红火的情景,赢得台下阵阵喝彩。

“抢七星灯”在泉港历史久远,是山腰、峰尾、前黄一带的农村元宵民俗,但自上世纪60年代后逐渐销声匿迹。改革开放后,一些民间艺人吸收其文化内涵,以其独特场景为创作素材,编成民间歌舞。1986年,舞蹈《七星灯》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荣获创作、演出和编导一等奖。

“我们借鉴1986年晋京参赛的版本进行创新,将舞蹈编排成赏灯、围观、抢灯三个环节,寓意也更丰富,表达添丁添福、延年益寿等祝福。”据《七星灯》编导林方芳介绍,闽南话中,“灯”与“丁”同音,人们认为,抢到这灯寓意生命和幸福的延续。

“舞蹈《七星灯》对研究传统民俗活动与民间舞蹈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让‘七星灯’再现舞台,我们组织专业人员深入采风,由区教育局组织多所学校师生进行排练,赋予其新的内涵和表演形式,为群众重现这个民俗活动的温暖祥和。”泉港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林贤庆说,此举旨在推动传统民俗节俗传承保护,打造泉港文旅节庆活动品牌IP。

搭建载体,助力非遗民俗传承

峰尾红衣娘子、向海而生的渔民、手持旋鼓身穿红团造型裙摆的女孩、涂坑古民居里的读书郎……舞台上,45名演员的服装造型、舞美等都呈现出新亮点。

“我们邀请省歌舞剧院服装设计专家谢芳为这个节目设计服装,充分展现泉港地方元素。舞蹈动作上创新融入拍胸舞、高甲戏矮子步等,让表演既接地气又丰富多彩。”林方芳说。

根据相关记载,七星灯是在一根一丈多长的竹竿顶端悬挂华丽的六角灯罩,每个角系上一盏纸制天地灯,俗称魁灯,有的还在灯罩上端点缀一只昂首的纸鹤。此次舞蹈《七星灯》的主角撑灯者身背仙鹤造型七星灯的形象,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为“中国长寿之乡”,泉港民俗风情底蕴深厚。涂岭樟脚板凳龙灯、界山鸠林迴龙灯、峰尾福船拔落令古礼……这些历代相传、积淀而成的社会风尚和习俗,就像一种奇效的黏合剂,把当地人组织在一起,凝聚在一起。

“通过此次舞蹈《七星灯》的展示,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搭建桥梁的作用,吸引更多创作者加入到有关七星灯的传承创作中来。”林方芳说。

据了解,为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2006年,泉港区曾组织力量对抢“灯”传统民俗活动进行挖掘、整理,由山腰街道办事处小百花芗剧团排演了民间舞蹈《七星灯》,成为当地民俗文化活动的一个品牌。2007年,“抢七星灯”习俗被批准列入泉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下一步,泉港区将打造升级版舞蹈《七星灯》参加展演和比赛,促进当地传统民俗对外交流,凝聚“泉港是美丽家乡”共识。

“我们希望接过2006年这一棒,推进‘抢七星灯’民俗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更好地宣传展示泉港民间文化的魅力。”林贤庆说。(本报通讯员 郭菲凡 洪坤泽)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403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