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们津津有味地观看台上的《白蛇传》选段。
闽剧与夜市,你能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吗?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唱腔悠扬。上个周末,光明港附近的夜市灯光如昼,人流如织,在夜市一隅新搭建的舞台上,闽剧传统戏《荔枝换绛桃·投荔》选段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人们一边品尝夜市美食,一边欣赏闽剧表演,非遗闽剧与充满市井烟火气的夜市,碰撞出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不仅在夜市,在西湖公园湖面舞台、在仓山林森公馆、在三坊七巷省非遗博览苑、在闽江之心群艺舞台……一出出闽剧经典折子戏走出剧场,走进市井民间。在天地之间的广阔舞台上,拥有400多年历史传承的闽剧,在新时代注入了创新活力,犹如领异标新二月花,绽放新蕊、生机勃发……
《白蛇传》中的许仙走近观众发问。
走出剧场
天地之间舞台宽
闽剧,又称福州戏,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闽剧作为一种大众艺术,源自民间,从诞生之日起,庞大的观众群体是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头活水。进入新时代,除了老戏迷,闽剧是否还能吸引新戏迷和年轻观众呢?
在闽剧起源之地福州,闽剧艺人们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既然源自民间,那就回到民间。闽剧与夜市,看似毫不搭界,却在这样的思路下“结合”在一起,这个奇思妙想,真的碰撞出了不可思议的火花!
这就上演了开篇的那一幕,22日晚,光明港附近的夜市,刷爆抖音、小红书的网红美食阵阵飘香,令人垂涎,而同在夜市,闽剧传统折子戏《荔枝换绛桃·投荔》选段正在上演,舞台上衣袂飘飘、鼓乐齐鸣,引得众人争相观看。稍后上演的闽剧情景剧《白蛇传》,还编创了能让观众参与的“桥段”,只见“小青”走进台下的观众人群,揪住一位长相英俊的青年的衣襟问:“你就是那位眉目如画的许生吗,我姐姐找你找得好辛苦啊……”这一幕逗乐了其他观众,掌声笑声不断。
闽剧也在西湖公园湖面上演。9月16日、17日晚上,西湖公园姐妹亭前的湖面上,舞台凌水而建,沉浸式闽剧实景演出在这里举行。演出开始,一个艄公撑着木筏自西湖远处而来,木筏上载着由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青年演员郑宁扮演的闽剧始祖曹学佺。“曹先生,小女子这厢有礼了……”木筏靠近舞台,一名年轻演员与闽剧始祖曹学佺穿越时空的相遇,拉开了当晚如梦似幻的水上闽剧演出的序幕。
“居然能在西湖看到闽剧实景演出,这让我联想到苏州著名的夜游网师园,真的太棒了!”当晚在现场观看演出的附近居民严先生赞不绝口。
进景区、进社区、进乡村……闽剧离观众越来越近,“粉丝群”也在不断壮大。“我们持续开展闽剧公益性演出、‘周周有戏’文化惠民演出等活动,每年达400余场,不断满足市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市文旅局艺文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不断推动闽剧回到民间,到群众中演出,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闽剧,这门艺术才能保持活力,代代相传。
演员们到夜市摊点前巡游。
“触屏”“触电”
创新求变引流量
国庆假期,三坊七巷里的非遗展示馆古厝戏台,锣鼓奏响,闽剧演员嘹亮开嗓,耍帕、戴花、照镜……诙谐幽默的闽剧经典折子戏《招姐做新妇》正在上演,引得台下观众阵阵喝彩。
“你们是第一次看闽剧么?”记者看到观众中有好几个年轻人,不禁好奇地问道。
“当然不是第一次,我们都是通过刷短视频喜欢上了闽剧,后来就经常到剧院、景区还有社区追闽剧,哪里有演出,我们就追着看。”
短视频时代,闽剧也学会触屏上网,许多闽剧明星演员都开设了抖音和微信视频账号,自带流量,粉丝大增。福州闽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林颖,就是这么一个满满流量的“角儿”。她的个人视频账号,粉丝数已近10万。
林颖回忆,以前跟着剧团下乡演出,就住在村里。“角儿来了!”演出大巴一到,乡亲们就点燃鞭炮,热烈欢迎。“现在变成了大家守在线上,守着手机等着更新,我一发视频,他们就很开心,通过送花、点赞表达他们的‘欢呼’。”
追星的方式变了,但戏迷的“狂热”劲儿没有改变。“80后”郭霞就是林颖的一位忠实粉丝。“她是本地人,经常来听我的戏,从她谈恋爱的时候就开始听,后来怀孕了就挺着大肚子来听,生了以后还带着孩子来听,真是代代相传。”林颖告诉记者,郭霞的孩子、“00后”乐乐也成了她的粉丝,已经跟着她学闽剧好几年,现在可以出演折子戏了。
除了闽剧演员,福州各大闽剧院团也都紧跟时代步伐,纷纷开设公众号、视频账号,拍视频、开直播,粉丝群体从线下发展到了线上,“吸粉”功力大增。每场演出开始前,各自官方公众号发布推文,宣传剧情梗概,打消观众“看不懂”的顾虑;在演出时配好字幕,解决观众“听不懂”的痛点,大大提升了不同年龄段观众对闽剧的接受度。
闽剧不仅“触屏上网”,甚至尝试“触电”——将闽剧拍成电影。上周五,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创作的闽剧《双蝶扇》,举行了电影拍摄开机仪式。《双蝶扇》曾斩获文华表演奖、曹禺剧本奖等多个国家级奖项,是闽剧经典曲目。
电影版《双蝶扇》,也成为福建电影制片厂“八闽戏曲电影工程”的首部电影,为创新表达这一优秀剧目,省文旅厅将其作为戏曲传承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扶持,中国剧协将其纳入中国戏剧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
“将戏曲搬上大银幕,希望与现代电影艺术的碰撞,能为闽剧这一古老戏曲带来新的发展,为戏曲活态传承作出贡献。”福建省实验闽剧院负责人表示。
在电影版《双蝶扇》中,文华奖、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周虹将担纲女主角。从戏曲版到电影版,周虹感受到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表演差异,她说:“戏曲舞台偏于放大、夸张、程式化的表演,电影镜头则更多体现人物细微、深层次的内心变化,这对戏曲演员来说是一大挑战。但挑战也激发了我们的创作热情,希望能拍出一部具有中国风、闽剧味、儒林戏风格的精品。”
闽剧电影《双蝶扇》将在年底完成后期剪辑、特效合成等工作,明年正式与观众见面。闽剧这一古老非遗,与最市场化、最大众化的艺术形式电影相结合,这本身就是一大创新,闽剧也将借此拓展受众平台,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吸引更巨大的流量。
程卉在仓山小学闽剧兴趣班指导孩子们基本动作。记者 林玉和 摄
源头活水
培育闽剧新生代
“老师,我这个动作标准吗?”上个星期,在仓山小学开设的闽剧兴趣班,孩子们学着指导老师的样子,摆出闽剧中的常见动作,期待得到老师的肯定。
仓山小学是仓山区5所“闽剧进校园”的学校之一,邀请福州闽剧院、省实验闽剧院的专业演员给孩子们上课,每周在课堂开设两节闽剧兴趣课,兴趣班吸引了3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其中以二到四年级的学生为主。在市文旅局艺文处统筹推动下,全市共有20多所小学开展了“闽剧进校园”活动。
“我们希望能够从校园开始,从娃娃抓起,带孩子们了解闽剧,懂得欣赏这些传统戏曲文化的美。”这次给孩子们上课的是来自福建省实验闽剧院的两位国家二级演员程卉、郑宁,他们表示,校园闽剧兴趣班传授的是闽剧的一些基本功,属于入门级。一个学期下来,从中筛选出比较好的苗子,然后再教授他们折子戏等闽剧进阶课程。
正读小学四年级的袁心怡,就是好苗子之一。她从三年级开始报名参加闽剧兴趣班,问及当初为何报名时,她说:“我想通过学闽剧,把一些形体动作练好,在舞台上练出那种‘范儿’的感觉。”她对闽剧的兴趣,也得到家长的鼓励,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一个学期课程下来,进步不小。8月暑假的时候,她还参加了在林森公馆举行的仓山区闽剧协会揭牌的汇报演出,和其他三个小朋友一起出演了《牡丹亭》片段,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闽剧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闽剧进校园’活动的意义在于,它让闽剧艺术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激发了他们对福州传统戏曲的热爱。”仓山区闽剧协会秘书长严智伟表示,虽然校园闽剧兴趣班也会培养出一些好苗子,但离成为专业闽剧演员还有非常遥远的距离,而且许多孩子在小学毕业后,一般都选择继续升学,很少会选择报考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这一福建省培养闽剧演员的专业摇篮学校。
“通过闽剧兴趣班,至少让他们更加了解闽剧这一福州特色剧种,喜欢并爱上闽剧艺术,长大后养成观看闽剧的习惯,成为闽剧的忠实观众。”严智伟表示,“不仅演员需要代代相传,观众也同样,一代又一代从不断层的闽剧观众,是闽剧这一传统戏曲得以常青不衰的土壤之一。”
舞台上,演员们献演《荔枝换绛桃》。
观众从不断层,闽剧明星演员也从未“断档”。
管弦乐起,二胡弦动。9月11日晚上,位于五一广场附近的福州闽剧院剧场内,座无虚席,闽剧新剧目《过崖记》在这里上演,近三个小时的大戏,大家看得如痴如醉。
该剧由福州闽剧院冉冉升起的90后“双子星”杨帅和余根舒挑大梁,邀请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导演徐春兰执导。不同于传统戏剧偏重情节冲突,《过崖记》更注重呈现剧中人物的内心挣扎。杨帅说:“这部剧我演起来很过瘾,剧中人物在人性善恶之间纠结、挣扎的内心戏很多,可供钻研和塑造的空间也更大。”余根舒表示:“现在观众更喜欢话剧和影视剧的表演方式,这个剧目我们就采取了这样的方式,通过唱念做打融为一体,完整刻画人物的内心。”
《过崖记》将闽剧深厚的艺术积淀表现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又契合当代审美观念,为闽剧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创新路径。日前,《过崖记》成功入选中国戏剧节。作为我国戏剧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艺术盛会,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将于11月8日~27日在杭州举办。登上全国最高戏剧舞台的《过崖记》,届时将会给全国戏迷带来怎样的惊喜,新星杨帅和余根舒的表现值得期待。
文化共传承,戏曲有新声。400多年时光流转,一出出剧目推陈出新、一代代艺人薪火相传,经历时间长河的磨洗,古老闽剧在新的时代焕发新颜,走出了一条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常青之路。闽剧也将继续记录这座城市的过往与新生,在悠扬唱腔中,生动演绎榕城特有的民情风俗与人文故事,传唱不绝,生生不息……(记者 林玉和 燕晓 图片除署名外由记者 张旭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