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新闻频道/ 天下/ 社会(即时新闻)/ 正文

制作专属“身份证”,生产过程“看得见”

2023-06-05 09:37 作者:叶子 新华网责任编辑:吴静

用数字技术防伪,靠谱!

通过“物理+技术+运营”三位一体的图书防伪溯源体系,为出版机构的每一本图书赋予唯一的身份信息;采用区块链、二维码、缩微图文、揭起留底等多重防伪技术,为地区特色茶叶品牌提供保护;基于“一物一码”技术,为保健品企业的多品类商品加贴刮开式防伪标签,搭建成熟的数字化防伪平台……这些防伪溯源技术方案,有效融合了先进的信息防伪技术和物理防伪技术,在防伪力度、查验便捷性和稳定性等方面表现突出。近日,中国防伪行业协会发布“防伪溯源保护品牌十大优秀案例”。数字技术,已在防伪行业深度运用。

扫码即可溯源

购买食盐时,您是否注意过包装袋上有特别的标志?将带有激光全息防伪功能的食盐标志和具有追溯功能的二维码印刷在一起,放在食盐产品外包装上,就形成了合格食盐的“身份证”。据介绍,最新版的标志采用了纳米级全息光学动态图像、高精准定位洗铝套印和溯源等先进防伪技术,消费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准确辨别食盐真伪、追溯生产流通情况。

近年来,中国盐业协会建立了全国食盐电子防伪追溯平台,要求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将每一袋食盐的信息进行采集,并上传至全国平台确保互联互通。通过食盐标码合一标志这个载体,食盐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可全程追溯,真正实现了“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同样入选了2023年度“防伪溯源保护品牌十大优秀案例”的,还有量子云码(福建)科技有限公司为九牧卫浴提供的防伪溯源系统。

具体来看,每个厨卫产品都配有“量子云码+涂层随机验证”防伪标签。其中,“量子云码”运用物联网编码标识技术,单个码点直径仅30-40微米,极难被复制。更重要的是,码图破损超过90%仍可高效识读,即使被恶意破坏,仍能从残留的“量子云码”中读取信息,进行产品鉴伪和溯源。

“一物一码”保证品质

与上述两个案例类似,此次发布的十大优秀案例涵盖食品、乳制品、汽车零配件、家用电器等诸多领域,与民生息息相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品牌价值越来越被关注。与此同时,一些不法分子动起“歪心思”。中国防伪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高、利润率高的产品,常成为被假冒侵权的对象。不明产地大米声称是五常大米、普通奶粉外包装仿造知名品牌以假乱真、回收名酒旧瓶装上假酒售卖……如今,这些造假冒充名牌的手段在防伪溯源技术面前已无所遁形。

业内人士认为,每个企业各具特色的防伪标识、“一物一码”等,较好规范了市场上基本的产品竞争秩序。目前,产品防伪已经成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品牌和知识产权、保护企业权益、维护消费者权益、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每年生产防伪标识3600多亿枚

中国防伪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中国防伪企业有1200余家,每年总产值超过1500亿元,每年生产防伪标识3600多亿枚,广泛应用于烟酒、食盐、农产品、食品、医药用品、农资、婴幼儿用品、化妆品、皮革制品、服装、电子电器、汽车零配件、建材家居等众多行业,涉及几十万个品牌和企业。

近年来,各种新的防伪技术不断涌现,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产品防伪、票证防伪等领域,推动了防伪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尤其是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迅速发展,防伪行业与新兴技术加速相融。

例如,许多企业已经将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应用到防伪产品中,除了为客户提供防伪保护外,还提供精准营销。有一种基于“一物一码”的新型智慧营销模型,在防伪查询的基础上,还能精准识别客户群体并进行引流,为企业提供包括积分商城兑换、互动营销游戏、促销返红包、信息收集等多种营销方法。

专家表示,相关防伪企业拓展溯源信息管理、营销管理等功能,在为品牌提供防伪保障的同时,也能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记者 叶子)

关键词: 身份证,精准营销,票证防伪,九牧,一物一码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403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