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新闻频道/ 娱乐_/ 福建娱玩/ 正文

南音:千年雅乐的当代“和鸣”

2023-02-07 10:26 作者:蒋丰蔓 福建日报责任编辑:庄婷婷
摘要:除夕夜,以世界级非遗南音为底色的创意歌曲《百鸟归巢》惊艳四方,并被誉为“今年春晚最具文化价值的节目”,来自泉州师范学院、厦门市南乐团和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的表演者让古老的南音首次绽放春晚。

除夕夜,以世界级非遗南音为底色的创意歌曲《百鸟归巢》惊艳四方,并被誉为“今年春晚最具文化价值的节目”,来自泉州师范学院、厦门市南乐团和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的表演者让古老的南音首次绽放春晚。

南音:千年雅乐的当代“和鸣”

《百鸟归巢》演出现场

既是“首秀”又是首次联动流行音乐,我省南音表演者有什么样的收获和体验?

“碰撞”流行音乐

“原有宫廷雅致的轻声微唱,加以大气延展的家国情怀,这是与历史的交流,与想象的融合,与时间的对话。”春晚演出结束后,歌手谭维维在微博上如是写道。

据介绍,《百鸟归巢》原是南音四大名谱之一,属于南音的大谱曲,是没有歌词的纯器乐曲。在此次编排中,除了结合流行音乐元素进行乐谱的延伸,创作者还增加了歌词。

泉州师范学院南音演唱方向研究生蔡清雅告诉记者,此次上春晚,是她第二次与谭维维同台演绎南音。“一年多前,谭维维老师来到泉州,她对南音艺术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因此有了接下来的合作。”她回忆说,在央视春晚排练时,现场很多演职人员都不知道南音是什么,“所以最让我们兴奋的,是南音借春晚舞台获得了更大的展现平台,让更多人知道南音”。

“谭维维与主创人员在充分尊重南音、尊重南音表演传统的基础上,在歌曲中尽量多地保留南音传统的曲牌、曲调,让节目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院长陈恩慧介绍说,“比如,节目开始的一分多钟即是纯南音的元素,中间又有一段集体清唱南音工尺谱的唱谱表演,既有《百鸟归巢》原汁原味的部分,也有和当代流行音乐融合的部分,呈现了南音的艺术魅力。”

此外,贯穿整首歌曲的古民乐声也吸引了大家的兴趣,五位南音古乐器演奏者来自厦门市南乐团,被网友称为新时代南音“五少芳贤”。

“这次节目把上四管乐器、四宝这些南音的古乐器都完整地呈现在舞台上,特别是洞箫区别于传统的演奏方式,配合表演还模仿了鸟鸣,显得更加轻快灵动,描绘出禽鸟飞舞的景象,加上精美的舞台艺术效果,使得整个表演既传统又现代,体现了南音的艺术特色。”厦门市南乐团团长杨雪莉说。

更多元的创新途径

春晚之后,南音的知名度正在提升。

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负责人庄丽芬告诉记者,中心原本计划大年初四演出一场,当晚专场爆满后又加演了三场。“通过春晚这样的平台,先让更多的人知道泉州南音,然后进一步深入地了解泉州南音,这是我们所希望的。”庄丽芬说。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把南音推广出去,我省不少南音表演艺术家和传承人做过许多尝试。

此前,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文艺晚会上,由厦门市南乐团承担的表演《南音随想》实现中西合璧,穿越千年的喃喃古音和“国际语言”交响乐相互对话融合。此次春晚舞台将南音和流行音乐相结合,让人们再次聚焦南音这一古老乐种的当代“新生”。

“我们还做过南音与唐诗宋词的结合,目的都是拉近现代观众与南音的距离。值得注意的是,和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是有难度的创新传播,稍有不慎就不是南音了。”庄丽芬说。

春晚的爆火,还引发了音乐爱好者对于南音这一传统艺术“守正创新”的思考。

“传统南音是我们要守护的根。创新,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南音,南音才会跟随时代有进一步的发展。”庄丽芬表示。

作为第一所将南音引入高校专业设置的院校,泉州师范学院较早地开始了南音创新发展的探索。2015年,由泉州师范学院组织实施,泉州南音学院、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联合演出的南音首个有剧情的剧作——《凤求凰》,在泉州梨园剧场首演,成为南音新作的代表作品。

“此次春晚表演,除了我校14名在读南音专业学生参与外,还有几名表演者是从泉州师范学院南音专业毕业的学生,这也体现了我校20年来的南音办学成果。文化总是随时代而发展,南音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利用可以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共生发展,传统的可以很传统,现代的可以很现代。我们将继续发挥高校的职能,为社会培养更多高水平的南音学子,为南音的传承传播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陈恩慧说。

关键词

南音

南音是中国音乐史中的“活化石”。自两汉、魏晋以降,贯穿唐、宋两大朝代,中原移民不断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千年来,南音艺术牢牢扎根在闽南一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记者 蒋丰蔓


关键词: 南音,春晚,音乐,泉州,艺术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403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