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互换
设为首页
设为收藏
手机版
东南网 / 新闻频道 / 天下 / 环球新闻 / 正文
驻澳使馆临时代办王晰宁:面对全球气候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
2021-11-16 人民网-国际频道 责任编辑:陈曦

人民网堪培拉11月16日电 (记者陈效卫)据澳大利亚大使馆15日消息,12日,驻澳大利亚使馆临时代办王晰宁在澳主流媒体《澳金融评论报》发表题为《中国在气变问题上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的署名文章,深入阐述了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政策主张。主要内容如下:

面对全球气候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应对气候变化既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应当承担的国际义务。在这个问题上,不是别人要求中国做,而是中国主动要做。

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2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11月1日,习近平主席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世界领导人峰会发表书面致辞时强调,中国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中国制定的“1+N”政策体系,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

这是一个非凡而有雄心的承诺,表明中国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人类进步的一边。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欧盟将用71年,美国用43年,日本用37年,而中国给自己规定的时间只有30年。

诚然,现在中国仍是世界上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国之一。但从历史排放量看,19世纪50年代工业化以来的170年时间里,中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为2840亿吨,仅为美国的一半。从人均排放量来看,2020年,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41吨,远低于美国的14.24吨和澳大利亚的15.37吨。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工业化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实现30年内达到碳中和这一艰巨任务,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中国人践信守诺,近年来我们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法规、政策、标准与行动计划,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实践不断取得新进步。

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8.8%,超额完成“十三五”约束性目标,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累计少排放二氧化碳约58亿吨。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三分之一以上,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较2005年分别增加了3000多倍和200多倍。中国连续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增光伏市场,风电光伏发电设备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规模均位居世界前列。近期,中国集中组织开工了一批大型的风电光伏项目,总规模近3000万千瓦,拉开第一批装机容量约1亿千瓦项目开工的序幕。2021年,中国宣布将不再在海外建设新的燃煤电站项目。

未来,中国将在减排道路上继续前行。第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执行钢铁、铁合金、焦化等13个行业准入条件,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第二,优化调整能源结构。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推进水电绿色发展,全面协调推进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开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第三,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新模式。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202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降低18%”作为约束性指标。鼓励地方、行业、企业因地制宜探索低碳发展路径,在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开展绿色低碳相关试点示范,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低碳试点体系。

气候变化关系全人类的未来,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前行。当西方政客们仍在格拉斯哥气候峰会上为何时兑现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的气候出资承诺争论不休时,中国已开始行动,尽己所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近年来中国累计安排约11亿元人民币用于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向近40个国家赠送节能和新能源产品、设备,帮助有关国家发射气象卫星,为120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近1500名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

格拉斯哥气候大会期间,中美达成联合宣言,赞赏迄今为止开展的工作,承诺将继续共同努力,并与各方一道,加强《巴黎协定》的实施。双方将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考虑各自国情,强化气候行动,有效应对气候危机。

澳大利亚致力于推广通过技术创新解决气变问题,并在风能、太阳能和氢能等领域拥有独特优势。中国愿与包括澳方在内的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本网转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点击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投诉
新闻中心
  • 快讯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点击加载更多>>>

关注东南网微信

扫码关注,了解福建

排行榜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月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