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互联网+”的“新拉面”
2020-09-14 07:03:00来源:光明日报责任编辑:吴静我来说两句 |
走向“互联网+”的“新拉面”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被称为“拉面之乡”,30年间,化隆农民依靠一碗面,不仅“拉”出了40多亿元的脱贫致富大产业,还带动当地十万贫困农牧民走出山门、跳出农门、跨进城门。如今,化隆拉面享誉全国,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致富面”“小康面”。 “面一代”:走出大山拉出“脱贫面” 8月的高原风和日丽,在青海省化隆黄河绿洲生态园内,“90后”拉面师傅马杰正在表演拉面穿针的绝活,引得围观的食客一阵阵称赞。 “我们化隆拉面有一碗面九种选择,毛细、细面、三细、二细、二柱子、荞麦棱、韭菜叶、薄宽、大宽。”青海省餐饮行业协会拉面专业委员会主席韩进录在一旁给大家介绍化隆拉面。 “我是‘面一代’创业的一代,我们当年拉的面被称作‘脱贫面’。”韩进录笑呵呵地说。 化隆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干旱山区,山大沟深,当地村民生活艰苦。改革开放后,不甘贫穷落后的第一代化隆拉面人走出大山闯世界,敏锐地抓住了“开拉面店”这门生意。在各级政府强力助推下,三代拉面人借助“亲帮亲、邻帮邻”经营方式,让拉面产业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 30年间,一碗拉面盘活了整个青海化隆县的经济。化隆县累计脱贫的13万人中就有近十万人是通过拉面脱贫的,“拉面经济”人均收入占到化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4%以上。2019年化隆“拉面经济”年产值达100多亿元,利润40亿元。 如今,从化隆县走出去的一碗拉面已经成长为整个青海省的重要产业,这碗拉面已经不单单是一碗“脱贫面”,更是一碗“致富面”。 “面二代”:全国遍地开花带出“致富面” 在化隆县扶贫拉面产业培训服务中心的拉面演播厅里,随着面团在韩海明灵巧的手中上下晃动,各种形状的面条出现在桌子上。 “我们这个演播间连接着十几万化隆拉面人的心。通过在线直播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学会技能,提升能力。”作为化隆拉面“迈之顿”品牌创始人的韩海明是典型的“面二代”,先和师傅学手艺当学徒,再自己创业树品牌。凭借精湛的拉面手艺和勤奋努力,他把十几块钱一碗的拉面做成了大生意,目前他已拥有17家门店,接纳了10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如今,韩海明更多的时间是到拉面演播厅传授自己的拉面技能,直播教大家如何做拉面。 “为了更好地服务化隆拉面人,演播厅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开展管理、法律、烹饪等方面的专业讲座和培训。”韩海明说,从“面一代”到“面二代”,拉面店的管理由粗放到精细,更加注重品牌打造。 目前,化隆拉面店已遍布全国270多座大中城市,数量达1.7万家。仅2019年,化隆县就带动海东市新增拉面店582家、从业人员2310人,实现经营收入6.7亿元、利润6.4亿元;培训拉面高级人才368人。 “面三代”:打造“互联网+”的“新拉面” “你看现在实时时间是2020年8月19日11时23分,大屏显示拉面成交单数为1140034单。拉面的总营业额为17014874元。”化隆县拉面产业服务中心主任马春云告诉记者,化隆县“青海拉面产业电商服务中心”智慧拉面平台大数据电子屏可以实时显示全国上万家化隆拉面馆在线运行情况。 “从‘面一代’艰苦创业,到‘面二代’把化隆拉面在全国落地开花,我们‘面三代’已经不满足于做好一碗拉面,而是利用互联网发展电商,推动拉面产业做大做强。”海东市伊达餐饮管理投资有限公司创始人马青云介绍,于2013年创建的中国拉面网电商平台注册企业和个人会员达6.5万个,服务拉面店达2万家,其中仅化隆籍拉面店达1.1万家。已建成的广州、苏州、天津3个物流配送点,有效覆盖了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未来这样的物流配送点将达到100个。 “面对在线经济的新机遇,从拉面产业供应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到人才培训体系,‘互联网+拉面’已覆盖到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马春云介绍。 “经过三代人的努力,青海拉面产业正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化隆县地方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局长马玉忠说,化隆县依托拉面网建设的电商服务中心已经覆盖包括42个贫困村在内的全部乡镇。 “如今,化隆县拉面产业发展正在插上智慧的翅膀,‘互联网+拉面’正是新一代化隆拉面人的新世界。”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海东市委书记鸟成云说,“化隆拉面产业已经成为青海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生支柱产业和脱贫攻坚重点产业。一碗拉面,成为青海省群众摆脱贫困的‘致富面’、促进社会稳定的‘和谐面’、民族团结进步的‘幸福面’、提升生活品质的‘小康面’。”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