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田军号》谈主旋律电影如何引导青少年 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古田军号》上映已超过两周。影片取材于1929年古田会议前后的一段历史,以一名红军小号手的视角,讲述了红军从井冈山突围到闽西期间,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革命领袖带领红军在绝境中探索真理,开辟中国革命成功之路的非凡历程。古田会议在我党和人民军队建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会议确立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一直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古田更是至今被称为人民解放军“军魂”的诞生地。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当下人民迫切需要了解的一段历史,是对党的初心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寻找。作品是不错的,票房以及影院排片上透露出来的却是阵阵寒意。 为什么这么一部题材重大、思想深刻、制作精心的电影在观众中引发不了强烈的反映?到底哪些环节出了问题?有文章说是电影宣传不下力气,有人说排播部门思想观念有问题,也有人直截了当地认为是现在年轻人不愿接受革命教育。 笔者认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青少年在某些思想文化接受功能上已经有意无意被“转基因”了。大批具有好莱坞大片特点的作品,在国内受到猛烈追捧。不知不觉中,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已经远离了我们的主流文化。 如果现在“90后”“00后”的青少年拒绝文艺形式的革命历史教育,那将是非常悲哀的事。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一方面,电影要拒绝唯票房论。长期以来,影视的娱乐功能已经无限夸大,走入极端,在这种情况下,电影应该大力倡导社会效益,让它的社会教育与艺术属性充分发挥。另一方面,电影从创作到宣传的所有环节都应着重强化对年轻人的引导。主旋律电影要有所作为,这些作品要迫切研究当下的观众。怎样适应当下的审美?怎样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怎样在争取青年观众中取得更大主动?这些是拍摄主旋律电影必须思考的。值得提醒的是,有些编导认为自己的项目是政府提倡的、高雅健康的,各级政府应当会想办法支持,所以在制作上用思想性替代艺术性,如此,恰恰会远离观众。 在文化市场的剧烈竞争中,主旋律创作要主动出击。外国人能用中国的花木兰故事和国宝熊猫来赚国民的钱,这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怎么把主旋律这道文化大餐做得让更多的人喜欢,是这个时代给我们出的一道必答题。(陈先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