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在“馋爱善食”工作的聋哑人徐梅(左)和同事一起配餐。外卖品牌“馋爱善食”位于四川成都天府二街,2017年3月开始营业。这家店的28名员工中有22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聋哑人有18名。在“馋爱善食”,微笑和手语是员工们彼此交流的方式,大家安静地忙着洗菜、切菜、炒菜、配餐、送餐。因为无法用语言交流,“馋爱善食”的骑手们起初送外卖遇到不少沟通难题。为了减轻“无声骑手”的沟通困难,“馋爱善食”主营业务从散客外卖转为定时定量配送的团餐,有专人与顾客沟通,骑手熟悉路线,派送效率大大提高。 “他们在这里不仅仅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人交往。”负责人邓如斌说,“两年多来,也有好多员工跳槽到更大的平台,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7月9日,在“馋爱善食”工作的聋哑人徐梅在成都某写字楼内送午餐。外卖品牌“馋爱善食”位于四川成都天府二街,2017年3月开始营业。这家店的28名员工中有22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聋哑人有18名。在“馋爱善食”,微笑和手语是员工们彼此交流的方式,大家安静地忙着洗菜、切菜、炒菜、配餐、送餐。因为无法用语言交流,“馋爱善食”的骑手们起初送外卖遇到不少沟通难题。为了减轻“无声骑手”的沟通困难,“馋爱善食”主营业务从散客外卖转为定时定量配送的团餐,有专人与顾客沟通,骑手熟悉路线,派送效率大大提高。 “他们在这里不仅仅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人交往。”负责人邓如斌说,“两年多来,也有好多员工跳槽到更大的平台,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7月9日,在“馋爱善食”工作的聋哑人游阳在准备外卖。外卖品牌“馋爱善食”位于四川成都天府二街,2017年3月开始营业。这家店的28名员工中有22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聋哑人有18名。在“馋爱善食”,微笑和手语是员工们彼此交流的方式,大家安静地忙着洗菜、切菜、炒菜、配餐、送餐。因为无法用语言交流,“馋爱善食”的骑手们起初送外卖遇到不少沟通难题。为了减轻“无声骑手”的沟通困难,“馋爱善食”主营业务从散客外卖转为定时定量配送的团餐,有专人与顾客沟通,骑手熟悉路线,派送效率大大提高。 “他们在这里不仅仅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人交往。”负责人邓如斌说,“两年多来,也有好多员工跳槽到更大的平台,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7月9日,在“馋爱善食”工作的聋哑人游阳(左)与邓如斌一起准备送外卖。外卖品牌“馋爱善食”位于四川成都天府二街,2017年3月开始营业。这家店的28名员工中有22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聋哑人有18名。在“馋爱善食”,微笑和手语是员工们彼此交流的方式,大家安静地忙着洗菜、切菜、炒菜、配餐、送餐。因为无法用语言交流,“馋爱善食”的骑手们起初送外卖遇到不少沟通难题。为了减轻“无声骑手”的沟通困难,“馋爱善食”主营业务从散客外卖转为定时定量配送的团餐,有专人与顾客沟通,骑手熟悉路线,派送效率大大提高。 “他们在这里不仅仅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人交往。”负责人邓如斌说,“两年多来,也有好多员工跳槽到更大的平台,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7月9日,在“馋爱善食”工作的聋哑人游阳准备出发送外卖。外卖品牌“馋爱善食”位于四川成都天府二街,2017年3月开始营业。这家店的28名员工中有22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聋哑人有18名。在“馋爱善食”,微笑和手语是员工们彼此交流的方式,大家安静地忙着洗菜、切菜、炒菜、配餐、送餐。因为无法用语言交流,“馋爱善食”的骑手们起初送外卖遇到不少沟通难题。为了减轻“无声骑手”的沟通困难,“馋爱善食”主营业务从散客外卖转为定时定量配送的团餐,有专人与顾客沟通,骑手熟悉路线,派送效率大大提高。 “他们在这里不仅仅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人交往。”负责人邓如斌说,“两年多来,也有好多员工跳槽到更大的平台,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7月9日,在“馋爱善食”工作的聋哑人游阳在送外卖的路上。外卖品牌“馋爱善食”位于四川成都天府二街,2017年3月开始营业。这家店的28名员工中有22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聋哑人有18名。在“馋爱善食”,微笑和手语是员工们彼此交流的方式,大家安静地忙着洗菜、切菜、炒菜、配餐、送餐。因为无法用语言交流,“馋爱善食”的骑手们起初送外卖遇到不少沟通难题。为了减轻“无声骑手”的沟通困难,“馋爱善食”主营业务从散客外卖转为定时定量配送的团餐,有专人与顾客沟通,骑手熟悉路线,派送效率大大提高。 “他们在这里不仅仅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人交往。”负责人邓如斌说,“两年多来,也有好多员工跳槽到更大的平台,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7月9日,在“馋爱善食”工作的聋哑人周礼为送外卖做准备。外卖品牌“馋爱善食”位于四川成都天府二街,2017年3月开始营业。这家店的28名员工中有22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聋哑人有18名。在“馋爱善食”,微笑和手语是员工们彼此交流的方式,大家安静地忙着洗菜、切菜、炒菜、配餐、送餐。因为无法用语言交流,“馋爱善食”的骑手们起初送外卖遇到不少沟通难题。为了减轻“无声骑手”的沟通困难,“馋爱善食”主营业务从散客外卖转为定时定量配送的团餐,有专人与顾客沟通,骑手熟悉路线,派送效率大大提高。 “他们在这里不仅仅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人交往。”负责人邓如斌说,“两年多来,也有好多员工跳槽到更大的平台,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7月9日,在“馋爱善食”工作的聋哑人姜鹏鑫(前)在为送外卖做准备。外卖品牌“馋爱善食”位于四川成都天府二街,2017年3月开始营业。这家店的28名员工中有22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聋哑人有18名。在“馋爱善食”,微笑和手语是员工们彼此交流的方式,大家安静地忙着洗菜、切菜、炒菜、配餐、送餐。因为无法用语言交流,“馋爱善食”的骑手们起初送外卖遇到不少沟通难题。为了减轻“无声骑手”的沟通困难,“馋爱善食”主营业务从散客外卖转为定时定量配送的团餐,有专人与顾客沟通,骑手熟悉路线,派送效率大大提高。 “他们在这里不仅仅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人交往。”负责人邓如斌说,“两年多来,也有好多员工跳槽到更大的平台,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7月9日,在“馋爱善食”工作的聋哑人彭俊(左)在准备米饭。外卖品牌“馋爱善食”位于四川成都天府二街,2017年3月开始营业。这家店的28名员工中有22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聋哑人有18名。在“馋爱善食”,微笑和手语是员工们彼此交流的方式,大家安静地忙着洗菜、切菜、炒菜、配餐、送餐。因为无法用语言交流,“馋爱善食”的骑手们起初送外卖遇到不少沟通难题。为了减轻“无声骑手”的沟通困难,“馋爱善食”主营业务从散客外卖转为定时定量配送的团餐,有专人与顾客沟通,骑手熟悉路线,派送效率大大提高。 “他们在这里不仅仅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人交往。”负责人邓如斌说,“两年多来,也有好多员工跳槽到更大的平台,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7月9日,在“馋爱善食”工作的聋哑人彭俊(右)与邓如斌通过书写的方式交流。外卖品牌“馋爱善食”位于四川成都天府二街,2017年3月开始营业。这家店的28名员工中有22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聋哑人有18名。在“馋爱善食”,微笑和手语是员工们彼此交流的方式,大家安静地忙着洗菜、切菜、炒菜、配餐、送餐。因为无法用语言交流,“馋爱善食”的骑手们起初送外卖遇到不少沟通难题。为了减轻“无声骑手”的沟通困难,“馋爱善食”主营业务从散客外卖转为定时定量配送的团餐,有专人与顾客沟通,骑手熟悉路线,派送效率大大提高。 “他们在这里不仅仅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人交往。”负责人邓如斌说,“两年多来,也有好多员工跳槽到更大的平台,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7月9日,在“馋爱善食”工作的聋哑人彭俊通过书写的方式与邓如斌交流。外卖品牌“馋爱善食”位于四川成都天府二街,2017年3月开始营业。这家店的28名员工中有22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聋哑人有18名。在“馋爱善食”,微笑和手语是员工们彼此交流的方式,大家安静地忙着洗菜、切菜、炒菜、配餐、送餐。因为无法用语言交流,“馋爱善食”的骑手们起初送外卖遇到不少沟通难题。为了减轻“无声骑手”的沟通困难,“馋爱善食”主营业务从散客外卖转为定时定量配送的团餐,有专人与顾客沟通,骑手熟悉路线,派送效率大大提高。 “他们在这里不仅仅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人交往。”负责人邓如斌说,“两年多来,也有好多员工跳槽到更大的平台,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7月9日,在“馋爱善食”工作的聋哑人何伟在切菜。外卖品牌“馋爱善食”位于四川成都天府二街,2017年3月开始营业。这家店的28名员工中有22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聋哑人有18名。在“馋爱善食”,微笑和手语是员工们彼此交流的方式,大家安静地忙着洗菜、切菜、炒菜、配餐、送餐。因为无法用语言交流,“馋爱善食”的骑手们起初送外卖遇到不少沟通难题。为了减轻“无声骑手”的沟通困难,“馋爱善食”主营业务从散客外卖转为定时定量配送的团餐,有专人与顾客沟通,骑手熟悉路线,派送效率大大提高。 “他们在这里不仅仅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人交往。”负责人邓如斌说,“两年多来,也有好多员工跳槽到更大的平台,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7月9日,在“馋爱善食”工作的聋哑人何伟(左)与厨师通过手机打字交流厨艺。外卖品牌“馋爱善食”位于四川成都天府二街,2017年3月开始营业。这家店的28名员工中有22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聋哑人有18名。在“馋爱善食”,微笑和手语是员工们彼此交流的方式,大家安静地忙着洗菜、切菜、炒菜、配餐、送餐。因为无法用语言交流,“馋爱善食”的骑手们起初送外卖遇到不少沟通难题。为了减轻“无声骑手”的沟通困难,“馋爱善食”主营业务从散客外卖转为定时定量配送的团餐,有专人与顾客沟通,骑手熟悉路线,派送效率大大提高。 “他们在这里不仅仅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人交往。”负责人邓如斌说,“两年多来,也有好多员工跳槽到更大的平台,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7月9日,在“馋爱善食”工作的聋哑人邓承佳在清点外卖数量。外卖品牌“馋爱善食”位于四川成都天府二街,2017年3月开始营业。这家店的28名员工中有22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聋哑人有18名。在“馋爱善食”,微笑和手语是员工们彼此交流的方式,大家安静地忙着洗菜、切菜、炒菜、配餐、送餐。因为无法用语言交流,“馋爱善食”的骑手们起初送外卖遇到不少沟通难题。为了减轻“无声骑手”的沟通困难,“馋爱善食”主营业务从散客外卖转为定时定量配送的团餐,有专人与顾客沟通,骑手熟悉路线,派送效率大大提高。 “他们在这里不仅仅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人交往。”负责人邓如斌说,“两年多来,也有好多员工跳槽到更大的平台,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7月9日,在“馋爱善食”工作的聋哑人邓承佳在为外卖贴标签。外卖品牌“馋爱善食”位于四川成都天府二街,2017年3月开始营业。这家店的28名员工中有22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聋哑人有18名。在“馋爱善食”,微笑和手语是员工们彼此交流的方式,大家安静地忙着洗菜、切菜、炒菜、配餐、送餐。因为无法用语言交流,“馋爱善食”的骑手们起初送外卖遇到不少沟通难题。为了减轻“无声骑手”的沟通困难,“馋爱善食”主营业务从散客外卖转为定时定量配送的团餐,有专人与顾客沟通,骑手熟悉路线,派送效率大大提高。 “他们在这里不仅仅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人交往。”负责人邓如斌说,“两年多来,也有好多员工跳槽到更大的平台,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