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5月26日电 题:水果涨价产地追踪:“去年倒春寒让苹果减产30%” 新华社记者张志龙、滕军伟 苹果12元/斤、葡萄30元/斤、荔枝16元/斤……近期,不少水果价格高涨。水果价格缘何涨个不停?后续水果价格还会继续维持在高位吗?记者到销售市场、水果产地进行了调查。 水果价格高涨 高端水果论个卖 “4个苹果30多元,这个价格实在是很高啊。”山东省淄博市市民李刚告诉记者,最近苹果、梨等水果价格太高了。“原来买都不怎么看价格,几十元钱就搞定了。现在随便买两样都100多元。” 红富士苹果12.8元/斤、荔枝16.8元/斤、黄金梨8.98元/斤、新上市的樱桃29.8元/斤……记者在淄博市新村西路一家全国连锁品牌水果超市看到,水果价格大多处于高位。店员告诉记者,去年红富士苹果6元-7元/斤,梨也就5元/斤,今年价格普涨三四成以上。 记者了解到,水果价格上涨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表现尤甚。在这些大城市的超市,由于水果价格较高,一些相对高端的水果甚至开始论个卖。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4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5%,其中,鲜果价格上涨11.9%,影响CPI上涨约0.22%。 卓创资讯农业分析师杨军说,当前水果的价格总体处于高位,是众多因素共同导致的。一方面是因为北方的库存水果库存量不足,主要是指苹果、梨一类水果的存储量明显低于往年同期;二是因为南方新产水果减产,荔枝、龙眼等水果供应量也有所减少。三就是进口水果的影响,一些高端水果、进口水果在居民水果消费中占比越来越高。 极端天气导致水果减产 多因素拉高水果价格 山东栖霞是苹果传统种植区。栖霞市观里镇辛庄村村民史本鹏是一家苹果生产销售合作社的理事长,合作社共经营了800亩苹果。 “去年合作社减产30%,往年一亩地产出果子在5000斤到8000斤,去年也就3500斤到6500斤。”史本鹏说,当地整体大形势都是如此,有部分产量少是因为品种改良还没到盛果期,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去年春季的极端天气影响。 “4月份苹果开花的时候来了一次‘倒春寒’,影响了坐果率,后来又遇到冰雹等极端天气,影响了苹果收成。”史本鹏说。 记者了解到,我国苹果主要产区的山东、陕西等地,由于去年受极端天气等因素的影响,总体减产在三成左右,导致存储数量总体不足,供应不足推高了价格。 此外,近年来水果销售方式的转变,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增加了果农的议价权。蓬莱市小门家镇接家沟村第一书记王鸿飞说,村里产业主要是种植红富士苹果,还成立了尚果果蔬专业种植合作社,目前销售是线上线下结合。 王鸿飞认为,电商平台下沉,为链接农产品和消费端提供了更多便利条件,多元化的销售渠道使得果农拥有了更多销售选择和一定程度上的议价权。“原来中间环节为主导,现在农民也开始以市场为导向,哪个地方市场好,就把果运到哪去,电商平台的作用不可忽视。”王鸿飞说。 烟台、淄博一些水果批发商告诉记者,水果大面积减产导致库存量也相应变少。以苹果为例,苹果在秋季收获后冷风库可保存至次年6月份,气调库可存到秋季新苹果上市。“一些炒货的游资看到苹果库存量少时,就会介入囤货,从而进一步拉高水果批发价格。”一位批发商告诉记者。 水果替代性强 价格持续高位难维持 针对水果价格高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近日表示,季节性的短期冲击不具有持续性,鲜果价格不会持续在一个高位。 杨军认为,水果是生鲜产品,本质上还是受到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较大,供应充足价格就要下降;供应不足价格很快上涨。“但水果的替代作用非常强,建议果农和收购商理性对待减产,不要出现过分惜售或者高价大量囤货的行为。” 杨军说,5月17日至23日这一周,山东地区苹果价格上涨迅猛,价格变动幅度较大,每天价格均有不同程度变动。“从上周开始,产地冷库惜售情绪更加浓重,客商采购困难,主流成交价格大幅上行。” 一些专家表示,基于水果的产品特性,过分惜售或者高价囤货也伴随着较高的风险。随着夏季到来,西瓜、甜瓜等应季水果陆续上市后,水果价格将会在这些水果价格的带动下,有所下降。 烟台苹果协会会长姜中武也认为,预计苹果等水果短期内还将维持高价位,“但到了8月、9月份,新苹果下来后,这个周期就过去了。” 杨军说,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也有变化,对一些高端水果、进口水果的接受度也在慢慢提高。“这也在倒逼国内果品种植行业的转型升级。” |
相关阅读:
- [ 05-27]都江堰“网红”民宿诞生记 规范发展让游客住得安心
- [ 05-26]五年蝶变 大数据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 [ 05-26]2019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聚焦创新发展
- [ 05-26]共同挖掘“数据富矿”,奋力做好发展文章
- [ 05-26]让乡村在振兴中走向富裕 关键在发展产业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