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8时15分左右,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再入大气层,再入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天宫一号于2011年9月29日发射升空,先后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飞船进行6次交会对接,完成了各项既定任务,为中国载人航天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16年3月16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了历史使命,进入轨道衰减期。图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网
2011年9月20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组合体被转运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区,等待发射。图为转运途中。中新社发 宿东 摄
2011年9月20日11时38分,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塔架开始关闭,等到“天宫一号”发射前40分钟才能打开。 中新社发 秦宪安摄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全新研制的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至此,中国人在浩瀚银河中拥有了自主空间实验室。
“天宫一号”高10.4米,重8.5吨,分为实验舱和资源舱,舱体的最大直径达3.35米。为航天员提供的可活动空间为15立方米,能够同时满足3名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需要。
“天宫一号”飞行的主要任务是实施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提供目标飞行器,初步建立长期无人在轨飞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为空间站研制积累经验,进行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和空间技术试验。中新社发 宿东 摄
2011年11月1日,长征二号F火箭成功发射“神舟八号”飞船。11月3日凌晨,“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首次空间交会对接。11月14日,组合体成功实现第二次交会对接试验。这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内的画面(11月14日摄)。王建民 摄 图片来源:新华网
2012年6月16日,长征二号F火箭成功发射打在了景海鹏、刘旺、刘洋3名航天员的“神舟九号”飞船。6月18日,“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顺利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连接成组合体共同飞行,随后3名航天员进驻“天宫一号”。6月24日,航天员刘旺驾驶“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顺利对接,中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试验成功。图为6月16日,对接机构开始拉回。(视频截图)
图为三名航天员在天宫一号拍摄“全家福”。(视频截图)
2012年6月28日,航天员刘旺开始手控操作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分离。这是神舟飞船与目标飞行器第一次实施空间手控分离。 崔莹 编制图片来源:新华网
2013年6月11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中国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搭乘飞船出征太空。北京时间6月13日13时18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图为从神舟十号看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全过程实时画面。中新社发 秦宪安 摄
2013年6月13日16时17分,神舟十号航天员成功开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舱门,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以漂浮姿态进入天宫一号。图为聂海胜、张晓光。中新社发 秦宪安 摄
2013年6月20日10时许,我国首次太空授课开始。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开展基础物理实验,展示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女航天员王亚平担任主讲,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图为北京人大附中学生认真听讲。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
2013年6月23日10时07分,在航天员聂海胜的精准操控和张晓光、王亚平的密切配合下,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实现手控交会对接。(视频截图)
2013年6月25日,神十3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在同地面科技人员天地协同开展工作,撤收放置在天宫一号舱内的试验装置和重要物品后,站成一列,通过话音和手语同时向地面科技人员和关心支持航天事业的人们表达他们的感谢和敬意。随后,3名航天员依次回到神舟十号飞船,5时07分,航天员关闭天宫一号实验舱舱门,告别天宫一号。(视频截图)
2013年6月28日下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北京航天城内神舟飞船“娘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举行神舟十号返回舱开舱仪式。图为工作人员从舱内取出并展示由“神十”航天员带回地面的天宫一号内饰物“中国结”。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