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 福建 | 时评 | 大学城 | 台海 | 娱乐 | 体育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网事 | 福州 | 厦门 | 莆田 | 泉州 | 漳州 | 龙岩 | 宁德 | 南平 |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国内>社会> 正文

王凤才:推进绿色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

2018-03-15 16:39:26王凤才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任编辑:蔡秀明 蔡秀明我来说两句

【十九大·理论新视野】王凤才:推进绿色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早在2012年,“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就被纳入十八大报告中。2017年,十九大报告要求进一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所谓“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谈论生态文明,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文明?从广义来说,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社会意识形式、理想信仰习俗,民族历史传统、民族心理结构、民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都可以包括在文明中。因而,文明可以分为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但从狭义来说,文明是指精神文明,即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观念体系,主要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和思想政治道德两个方面。我们认为,文化是文明的灵魂(核心和价值向度),文明是文化的载体(基础和外在表现)。

谈论文明问题,必然涉及到文明发展模式与文明发展方向等问题。从理论逻辑看,文明可以划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这样,生态文明似乎是五个文明中的一种、一个部分、一个维度。诚然,这种划分法已经给予“生态文明”以重要地位,相对于“三分法”(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来说,是一个巨大进步;但从历史逻辑看,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还应该再提高——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看,人类文明发展可以分为: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这样,生态文明就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一种新类型、一种新形态。

在原始文明时期(远古时代),神话自然观占据支配地位,它把自然神化;人对自然的态度是恐惧、敬畏,崇尚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自然文化,即混沌的原始文化。在农业文明时期(古代社会),有机论自然观占据支配地位,它把自然人化;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依附、顺从,崇尚人与自然自觉亲和的人文文化,即经验的农业文化。在工业文明时期(工业革命以来的近现代社会),征服论自然观占据支配地位,它把自然物化;人对自然的态度是征服、利用,崇尚人与自然分裂对立的科技文化,即理性的工业文化。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工业文明实质上就是科技文明。科技文明时代的主要文化观念是: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坚持人类中心主义;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上,坚持利己主义,颂扬个人主义;在人与神关系上,宣扬人道主义;在感性与理性关系上,坚信理性主义;在科技理性与人文理性的关系上,推崇科技理性;在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上,坚持本质主义;在历史与未来的关系上,坚持进步主义;在思维方式上,坚持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正是这些观念的膨胀导致了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张力,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破裂,从而引发了生态危机。

由于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和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种种弊端,人们要求改变工业文明模式,实现向新文明转型。我们认为,这种新文明形态就是和谐型的生态文明。在这个阶段,和谐论自然观占据支配地位,它把自然拟人化;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

二、绿色发展是通往生态文明的道路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生态问题逐渐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们纷纷探讨生态危机的原因,揭示生态危机的实质,寻找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进而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对科技文明进行了批判性反思。科技文明批判,究其实质就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科技进步主义、消费主义的批判。

关于生态危机的原因,大致有三类不同的解释:资本扩张逻辑;科技进步逻辑;消费主义逻辑。导致生态危机的原因是复杂的、综合的——既有社会制度方面的原因、科技应用方面的原因,也有文化观念方面的原因;但我们认为,生态危机的深层原因在于:工业文明发展模式,以及背后的征服论自然观。就是说,生态危机作为生态系统的失衡状态,是由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破裂引起的,而人与自然关系的破裂又是征服论自然观导致的;甚至可以说,生态危机是工业文明模式或科技文明模式的危机,是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生态危机实质上是文化的危机,它意味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机。

只有解决生态危机才能走向生态文明,而和谐发展或曰绿色发展就是通往生态文明的道路。所谓“和谐发展”,就是要重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态度既不是盲目膜拜、消极顺从,也不是肆意征服、无限利用,而是尊重爱护、和谐共生。就像习近平同志所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恩格斯也有过类似的说法:“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就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为人对自然的改造、支配、控制、利用应该有一个限度,我们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做自然的伙伴、朋友,而不是仆人或主人。我们认为,人类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才能解决生态危机,才能走向生态文明。

三、绿色发展需要观念更新和制度保障

实际上,和谐发展也就是绿色发展。所谓“绿色发展”,就是指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模式;作为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目标的文明发展之路。简言之,就是绿色生产方式、绿色消费方式、绿色生活方式。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绿色发展呢?第一,从观念上说,要培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第二,从制度上说,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第三,从措施上说,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总之,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一个生态安全、生态宜居的美丽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努力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构建一个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美丽世界。

(作者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