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 福建 | 时评 | 大学城 | 台海 | 娱乐 | 体育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网事 | 福州 | 厦门 | 莆田 | 泉州 | 漳州 | 龙岩 | 宁德 | 南平 |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国内>社会> 正文

部分县精准扶贫成“精准填表” 考核监督流于形式

2017-12-18 07:32:13马跃峰 姜峰来源:人民日报责任编辑:林瑶我来说两句

表格反复填,考核太僵化,帮扶一边倒,标准一刀切,一些扶贫干部呼吁——

扶贫攻坚不能搞花拳绣腿(干部状态新观察·关注驻村干部)

核心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脱贫攻坚工作要实打实干,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切实防止形式主义,不能搞花拳绣腿,不能搞繁文缛节,不能做表面文章。各地落实情况如何?近期,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干部状态新观察·关注驻村干部”,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有些地方在制定扶贫政策、考核评估、督查巡查等方面依然存在不严不实、面子工程、一刀切等问题。

“书记,书记,不下功夫去扶贫,只剩书书、记记,怎么能行?”中部某县旅游局新派了驻村第一书记,县里要检查扶贫档卡,为完成任务,第一书记向本单位求援。县旅游局只留一个值班人员,全单位下村突击填表格,一切业务暂停。“填报各种表格成了扶贫工作最大负担。”这位书记打趣说。

近日,记者在中西部一些县采访中发现,很多第一书记对扶贫领域出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既深恶痛绝又深感无奈。

填报材料耗时费力

“像这样改来改去的表格,我已经填过9套了,连贫困户都烦了,说怎么老让我们签字啊”

很多第一书记反映,填报材料耗费了大量精力。扶贫档案要求必须由第一书记亲笔填写,一式三份,均不得出错,不得涂改。“有任何变化,三份都得改,改一项数据就得折腾好几天。如果在小村工作,贫困户不多,执行起来没问题。如果在大村扶贫,贫困户有1000多个,光靠第一书记一个人填写,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互联网时代,这种管理方式确实有些落后。”一位第一书记介绍,有一个贫困户,光身份证号码就填了几百次。一个贫困村一年花在打印上的钱,不少于2万元。“在扶贫中,这些表格的主要作用就是迎接检查。”今年5月,有一个乡迎接检查团,仅打印费就花了10多万元。

精准扶贫成了“精准填表”。不久前,有领导到某村检查,发现档卡有一处涂改,大发雷霆,“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脱贫档案是进入博物馆的历史见证,你们就是这么做工作的?”对此,一位第一书记认为,扶贫工作的确要避免疏漏和失误,但现在要求做到三个“零差错”,干部们压力很大。“要求给贫困户算账必须精确到几角几分,实话说,自己家的账也未必能这么精细。”

“经常有领导来检查后,指示扶贫要怎么搞,于是乡里就得在表格上再增加几条,原来填过的表格再重新弄。”西部某省的一位第一书记说,有一次,检查前两天,县扶贫办又发下来一套全新的表格,填完再让贫困户签字。“像这样改来改去的表格,我已经填过9套了,连贫困户都烦了,说怎么老让我们签字啊!”

考核监督流于形式

“驻村书记最大的任务是帮村里找资金、跑项目,结果我们常常被定位打卡拴在村里”

为何如此重视填表?很多干部看来,这种形式主义源于考核验收不重实际,导致基层栽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