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快递包装等带来的电商污染日趋严重。今年“双11”再次带动全民消费狂欢,在产生空前交易量的同时,其造成的快递垃圾污染问题也被放在聚光灯下审视。 在这一背景下,“共享快递盒”的出现引起热议。“共享模式”能否解决电商污染问题?电商及物流行业如何更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双11”试水“绿色物流” 日前,某电商平台推出一款塑料“共享快递盒”,替代常用的瓦楞纸箱。这种快递盒不用胶带和纸箱,只需要两个小指长的软封签就能实现密封,且能重复使用。在收件人签收后,就会被快递员折叠起来,“变身”塑料板,带回仓库重复使用。 据了解,今年“双11”期间,共计20万个共享快递盒在杭州、深圳、重庆、郑州、济南等全国13个城市投入使用。共享快递盒成为今年“双11”电商发力绿色物流的代表,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双11”带来的纸箱使用及污染问题。 践行“绿色网购”理念的还有物流企业菜鸟网络。日前,趁着“双11”热度,菜鸟开展了一项“回箱计划”,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10个城市展开快递纸箱回收行动。 “回箱行动”并非简单的回购纸箱,而是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一场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回购行动:为了更好地调动全社会的参与热情,菜鸟在全国50所高校开展线下绿色回收活动。收件人通过扫描二维码参与回箱计划,每捐赠一个纸箱,便可获得一张天猫超市优惠券,累计满10个,菜鸟就会联合公益组织以其个人名义种一棵树。“如果全行业都加入回箱计划,将有数亿个快递纸箱被循环使用,仅‘双11’,纸张成本就节省近亿元。” 回箱计划负责人说。 “电商污染”形势严峻 国家邮政局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快递业务量为313.5亿件,连续6年增长超过50%。物流行业的繁荣兴盛带来数以亿计的包装材料和垃圾,据统计,这些快递背后所用的瓦楞纸箱原纸多达4600万吨,生产这些纸箱,需要砍伐7200万棵树木,相当于消耗了46.3个小兴安岭的林业规模。同时,传统快递包装还包括运单、编织袋、塑料袋、封套胶带和内部缓冲物等,由此带来的电商污染同样不可小觑。怎样处理这些约5000万吨的电商垃圾,成为必须跨过的一道门槛。 据了解,世界多数发达国家几乎都有较为成熟系统的快递垃圾解决方案。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便开始推行绿色包装。为了提高企业回收包装的积极性,美国政府根据回收利用率的高低,适当免除企业的相关税收。在日本,相关部门不仅制定了专门的《包装再生利用法》,还致力于回收体系的建设,鼓励在境内建立大量的回收站。消费者将包装废弃物进行分类后,日本的收运系统将包装废弃物运输至专门的处理中心进行再循环、再制造处理。 从目前来看,面对海量电商垃圾,中国除对快递运单的保管、存放与回收(销毁)有明确规定外,针对快递包装的其他部分还没有统一规定要求,只能由企业或消费者自行处理。快递包装如何“瘦身”和有效回收利用,已成为困扰电商和快递行业发展的一大因素。 绿色发展势在必行 电商行业推出“共享快递盒”,无疑是秉承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绿色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同时强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目前,“共享快递盒”业务已有向全国推广之势。共享快递盒产品也将持续升级,采用新型材质,让其更为轻便、环保、耐用。 业内专家认为,从长远来看,绿色环保是快递行业大势所趋,这种“绿色模式”让资源更节约、方式更灵活、服务质量更有保障、性价比更高。而伴随着快递行业巨头相继完成上市,它们在环保、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正面临更多的要求。与此同时,原纸价格上涨、舆论压力增加等都倒逼快递企业采用更为绿色可循环的物流方式。 同时,不管是“共享快递盒”,还是绿色材料研发,抑或是垃圾回收计划,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物流行业中运输、分拣、收货、监管等各个环节也要“跟得上”。比如,虽然“共享快递盒”的生产成本低且环保,但是却因其单次货运量少而需要增加运输次数,这就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另外,“共享快递盒”目前只支持当面签收,倘若要普及开来,还需要各方协调配合,解决派生的问题。 作为电商及物流行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行动,“共享快递盒”的出现,目前还只是一点“星星之火”,而随着未来相关法律、政策、行业规则、作业流程的规范和完善,绿色电商的概念或将形成燎原之势,发挥更大的作用。 |
相关阅读:
- [ 11-17]快递包装垃圾“成灾” 买买买狂欢后遇绿色难题
- [ 11-17]隐私面单不能止于快递领域
- [ 11-17]快递货车昨日发生失火 快递公司:货物损毁将积极理赔
- [ 11-16]包裹堆积像集市 双11快递集中送货引市民诸多烦恼
- [ 11-16]北京多所高校试点快递纸箱回收 回收后直接进造纸厂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