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邹国梁(中)和在校的两位新老师以及学生合影,身后黑板上写着邹国梁参与创作的《园丁铭》。 在江西上犹县陡水湖畔的库区深处,住着一位特别的“船工老师”。37年的光阴,他用自家的小木船接送孩子们上下学。今年9月10日,“船工老师”将要告别讲台。今年60岁的“船工老师”邹国梁来自上犹县清湖小学。 由于当地水力资源丰富,1980年,当地南河水电站建成蓄水,南河湖由此形成。邹国梁家所在的村庄因此变成了四面环水的孤岛。为了不让孩子们辍学,邹国梁拿起了船桨。 “园不在大,有苗则成;薪不在高,有用则行。虽是村小,吾宜安心。窗后崇山绿,门前溪水清。白天童相趣,夜晚蛙催眠。可以修身心,陶性情。无声色诱惑,无名利纷争。寒暑染白发,桃李报阳春。与人云:无怨无悔!”在学校办公室的黑板上,邹国梁与老同事一同创作的《园丁铭》诉说着一段清贫无悔的教师生涯。 从民办教师到转为正式老师、从200多个孩子到现在仅剩6个、从最初的猪圈校舍到如今两层楼的教室,邹国梁只待过这一所学校。虽说,清湖小学一年比一年冷清,但对于邹国梁而言,学生们的欢声笑语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 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扶贫工作的推进,许多库区的百姓纷纷搬迁离开,需要渡船的学生随之逐年减少,邹国梁也已是满头白发。临近退休时日,花甲之年的邹国梁常常坐在曾经划过的小船上发呆,只见远方山林郁郁葱葱,足下湖面水平如镜。 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9月5日,邹国梁敲钟提醒学生上课。 在江西上犹县陡水湖畔的库区深处,住着一位特别的“船工老师”。37年的光阴,他用自家的小木船接送孩子们上下学。今年9月10日,“船工老师”将要告别讲台。今年60岁的“船工老师”邹国梁来自上犹县清湖小学。 由于当地水力资源丰富,1980年,当地南河水电站建成蓄水,南河湖由此形成。邹国梁家所在的村庄因此变成了四面环水的孤岛。为了不让孩子们辍学,邹国梁拿起了船桨。 “园不在大,有苗则成;薪不在高,有用则行。虽是村小,吾宜安心。窗后崇山绿,门前溪水清。白天童相趣,夜晚蛙催眠。可以修身心,陶性情。无声色诱惑,无名利纷争。寒暑染白发,桃李报阳春。与人云:无怨无悔!”在学校办公室的黑板上,邹国梁与老同事一同创作的《园丁铭》诉说着一段清贫无悔的教师生涯。 从民办教师到转为正式老师、从200多个孩子到现在仅剩6个、从最初的猪圈校舍到如今两层楼的教室,邹国梁只待过这一所学校。虽说,清湖小学一年比一年冷清,但对于邹国梁而言,学生们的欢声笑语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 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扶贫工作的推进,许多库区的百姓纷纷搬迁离开,需要渡船的学生随之逐年减少,邹国梁也已是满头白发。临近退休时日,花甲之年的邹国梁常常坐在曾经划过的小船上发呆,只见远方山林郁郁葱葱,足下湖面水平如镜。 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9月5日,邹国梁提着为学生准备的蔬菜走在回校的路上。 在江西上犹县陡水湖畔的库区深处,住着一位特别的“船工老师”。37年的光阴,他用自家的小木船接送孩子们上下学。今年9月10日,“船工老师”将要告别讲台。今年60岁的“船工老师”邹国梁来自上犹县清湖小学。 由于当地水力资源丰富,1980年,当地南河水电站建成蓄水,南河湖由此形成。邹国梁家所在的村庄因此变成了四面环水的孤岛。为了不让孩子们辍学,邹国梁拿起了船桨。 “园不在大,有苗则成;薪不在高,有用则行。虽是村小,吾宜安心。窗后崇山绿,门前溪水清。白天童相趣,夜晚蛙催眠。可以修身心,陶性情。无声色诱惑,无名利纷争。寒暑染白发,桃李报阳春。与人云:无怨无悔!”在学校办公室的黑板上,邹国梁与老同事一同创作的《园丁铭》诉说着一段清贫无悔的教师生涯。 从民办教师到转为正式老师、从200多个孩子到现在仅剩6个、从最初的猪圈校舍到如今两层楼的教室,邹国梁只待过这一所学校。虽说,清湖小学一年比一年冷清,但对于邹国梁而言,学生们的欢声笑语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 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扶贫工作的推进,许多库区的百姓纷纷搬迁离开,需要渡船的学生随之逐年减少,邹国梁也已是满头白发。临近退休时日,花甲之年的邹国梁常常坐在曾经划过的小船上发呆,只见远方山林郁郁葱葱,足下湖面水平如镜。 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9月5日,邹国梁在曾经使用过的旧船上休憩。 在江西上犹县陡水湖畔的库区深处,住着一位特别的“船工老师”。37年的光阴,他用自家的小木船接送孩子们上下学。今年9月10日,“船工老师”将要告别讲台。今年60岁的“船工老师”邹国梁来自上犹县清湖小学。由于当地水力资源丰富,1980年,当地南河水电站建成蓄水,南河湖由此形成。邹国梁家所在的村庄因此变成了四面环水的孤岛。为了不让孩子们辍学,邹国梁拿起了船桨。 “园不在大,有苗则成;薪不在高,有用则行。虽是村小,吾宜安心。窗后崇山绿,门前溪水清。白天童相趣,夜晚蛙催眠。可以修身心,陶性情。无声色诱惑,无名利纷争。寒暑染白发,桃李报阳春。与人云:无怨无悔!”在学校办公室的黑板上,邹国梁与老同事一同创作的《园丁铭》诉说着一段清贫无悔的教师生涯。从民办教师到转为正式老师、从200多个孩子到现在仅剩6个、从最初的猪圈校舍到如今两层楼的教室,邹国梁只待过这一所学校。虽说,清湖小学一年比一年冷清,但对于邹国梁而言,学生们的欢声笑语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扶贫工作的推进,许多库区的百姓纷纷搬迁离开,需要渡船的学生随之逐年减少,邹国梁也已是满头白发。临近退休时日,花甲之年的邹国梁常常坐在曾经划过的小船上发呆,只见远方山林郁郁葱葱,足下湖面水平如镜。 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9月6日,邹国梁在上课。 在江西上犹县陡水湖畔的库区深处,住着一位特别的“船工老师”。37年的光阴,他用自家的小木船接送孩子们上下学。今年9月10日,“船工老师”将要告别讲台。今年60岁的“船工老师”邹国梁来自上犹县清湖小学。由于当地水力资源丰富,1980年,当地南河水电站建成蓄水,南河湖由此形成。邹国梁家所在的村庄因此变成了四面环水的孤岛。为了不让孩子们辍学,邹国梁拿起了船桨。 “园不在大,有苗则成;薪不在高,有用则行。虽是村小,吾宜安心。窗后崇山绿,门前溪水清。白天童相趣,夜晚蛙催眠。可以修身心,陶性情。无声色诱惑,无名利纷争。寒暑染白发,桃李报阳春。与人云:无怨无悔!”在学校办公室的黑板上,邹国梁与老同事一同创作的《园丁铭》诉说着一段清贫无悔的教师生涯。从民办教师到转为正式老师、从200多个孩子到现在仅剩6个、从最初的猪圈校舍到如今两层楼的教室,邹国梁只待过这一所学校。虽说,清湖小学一年比一年冷清,但对于邹国梁而言,学生们的欢声笑语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扶贫工作的推进,许多库区的百姓纷纷搬迁离开,需要渡船的学生随之逐年减少,邹国梁也已是满头白发。临近退休时日,花甲之年的邹国梁常常坐在曾经划过的小船上发呆,只见远方山林郁郁葱葱,足下湖面水平如镜。 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9月6日,邹国梁(左二)和学生一起玩“跳棋刮鼻子”游戏。 在江西上犹县陡水湖畔的库区深处,住着一位特别的“船工老师”。37年的光阴,他用自家的小木船接送孩子们上下学。今年9月10日,“船工老师”将要告别讲台。今年60岁的“船工老师”邹国梁来自上犹县清湖小学。 由于当地水力资源丰富,1980年,当地南河水电站建成蓄水,南河湖由此形成。邹国梁家所在的村庄因此变成了四面环水的孤岛。为了不让孩子们辍学,邹国梁拿起了船桨。 “园不在大,有苗则成;薪不在高,有用则行。虽是村小,吾宜安心。窗后崇山绿,门前溪水清。白天童相趣,夜晚蛙催眠。可以修身心,陶性情。无声色诱惑,无名利纷争。寒暑染白发,桃李报阳春。与人云:无怨无悔!”在学校办公室的黑板上,邹国梁与老同事一同创作的《园丁铭》诉说着一段清贫无悔的教师生涯。 从民办教师到转为正式老师、从200多个孩子到现在仅剩6个、从最初的猪圈校舍到如今两层楼的教室,邹国梁只待过这一所学校。虽说,清湖小学一年比一年冷清,但对于邹国梁而言,学生们的欢声笑语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 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扶贫工作的推进,许多库区的百姓纷纷搬迁离开,需要渡船的学生随之逐年减少,邹国梁也已是满头白发。临近退休时日,花甲之年的邹国梁常常坐在曾经划过的小船上发呆,只见远方山林郁郁葱葱,足下湖面水平如镜。 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9月6日,邹国梁给一位学生辅导功课。 在江西上犹县陡水湖畔的库区深处,住着一位特别的“船工老师”。37年的光阴,他用自家的小木船接送孩子们上下学。今年9月10日,“船工老师”将要告别讲台。今年60岁的“船工老师”邹国梁来自上犹县清湖小学。 由于当地水力资源丰富,1980年,当地南河水电站建成蓄水,南河湖由此形成。邹国梁家所在的村庄因此变成了四面环水的孤岛。为了不让孩子们辍学,邹国梁拿起了船桨。 “园不在大,有苗则成;薪不在高,有用则行。虽是村小,吾宜安心。窗后崇山绿,门前溪水清。白天童相趣,夜晚蛙催眠。可以修身心,陶性情。无声色诱惑,无名利纷争。寒暑染白发,桃李报阳春。与人云:无怨无悔!”在学校办公室的黑板上,邹国梁与老同事一同创作的《园丁铭》诉说着一段清贫无悔的教师生涯。 从民办教师到转为正式老师、从200多个孩子到现在仅剩6个、从最初的猪圈校舍到如今两层楼的教室,邹国梁只待过这一所学校。虽说,清湖小学一年比一年冷清,但对于邹国梁而言,学生们的欢声笑语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 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扶贫工作的推进,许多库区的百姓纷纷搬迁离开,需要渡船的学生随之逐年减少,邹国梁也已是满头白发。临近退休时日,花甲之年的邹国梁常常坐在曾经划过的小船上发呆,只见远方山林郁郁葱葱,足下湖面水平如镜。 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9月6日晚,邹国梁在办公室准备最后几天的课程。 在江西上犹县陡水湖畔的库区深处,住着一位特别的“船工老师”。37年的光阴,他用自家的小木船接送孩子们上下学。今年9月10日,“船工老师”将要告别讲台。今年60岁的“船工老师”邹国梁来自上犹县清湖小学。 由于当地水力资源丰富,1980年,当地南河水电站建成蓄水,南河湖由此形成。邹国梁家所在的村庄因此变成了四面环水的孤岛。为了不让孩子们辍学,邹国梁拿起了船桨。 “园不在大,有苗则成;薪不在高,有用则行。虽是村小,吾宜安心。窗后崇山绿,门前溪水清。白天童相趣,夜晚蛙催眠。可以修身心,陶性情。无声色诱惑,无名利纷争。寒暑染白发,桃李报阳春。与人云:无怨无悔!”在学校办公室的黑板上,邹国梁与老同事一同创作的《园丁铭》诉说着一段清贫无悔的教师生涯。 从民办教师到转为正式老师、从200多个孩子到现在仅剩6个、从最初的猪圈校舍到如今两层楼的教室,邹国梁只待过这一所学校。虽说,清湖小学一年比一年冷清,但对于邹国梁而言,学生们的欢声笑语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 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扶贫工作的推进,许多库区的百姓纷纷搬迁离开,需要渡船的学生随之逐年减少,邹国梁也已是满头白发。临近退休时日,花甲之年的邹国梁常常坐在曾经划过的小船上发呆,只见远方山林郁郁葱葱,足下湖面水平如镜。 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这是一位在校学生送给邹国梁的退休礼物(9月6日摄)。 在江西上犹县陡水湖畔的库区深处,住着一位特别的“船工老师”。37年的光阴,他用自家的小木船接送孩子们上下学。今年9月10日,“船工老师”将要告别讲台。今年60岁的“船工老师”邹国梁来自上犹县清湖小学。 由于当地水力资源丰富,1980年,当地南河水电站建成蓄水,南河湖由此形成。邹国梁家所在的村庄因此变成了四面环水的孤岛。为了不让孩子们辍学,邹国梁拿起了船桨。 “园不在大,有苗则成;薪不在高,有用则行。虽是村小,吾宜安心。窗后崇山绿,门前溪水清。白天童相趣,夜晚蛙催眠。可以修身心,陶性情。无声色诱惑,无名利纷争。寒暑染白发,桃李报阳春。与人云:无怨无悔!”在学校办公室的黑板上,邹国梁与老同事一同创作的《园丁铭》诉说着一段清贫无悔的教师生涯。 从民办教师到转为正式老师、从200多个孩子到现在仅剩6个、从最初的猪圈校舍到如今两层楼的教室,邹国梁只待过这一所学校。虽说,清湖小学一年比一年冷清,但对于邹国梁而言,学生们的欢声笑语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 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扶贫工作的推进,许多库区的百姓纷纷搬迁离开,需要渡船的学生随之逐年减少,邹国梁也已是满头白发。临近退休时日,花甲之年的邹国梁常常坐在曾经划过的小船上发呆,只见远方山林郁郁葱葱,足下湖面水平如镜。 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9月6日放学后,邹国梁划船送孩子回家。 在江西上犹县陡水湖畔的库区深处,住着一位特别的“船工老师”。37年的光阴,他用自家的小木船接送孩子们上下学。今年9月10日,“船工老师”将要告别讲台。今年60岁的“船工老师”邹国梁来自上犹县清湖小学。 由于当地水力资源丰富,1980年,当地南河水电站建成蓄水,南河湖由此形成。邹国梁家所在的村庄因此变成了四面环水的孤岛。为了不让孩子们辍学,邹国梁拿起了船桨。 “园不在大,有苗则成;薪不在高,有用则行。虽是村小,吾宜安心。窗后崇山绿,门前溪水清。白天童相趣,夜晚蛙催眠。可以修身心,陶性情。无声色诱惑,无名利纷争。寒暑染白发,桃李报阳春。与人云:无怨无悔!”在学校办公室的黑板上,邹国梁与老同事一同创作的《园丁铭》诉说着一段清贫无悔的教师生涯。 从民办教师到转为正式老师、从200多个孩子到现在仅剩6个、从最初的猪圈校舍到如今两层楼的教室,邹国梁只待过这一所学校。虽说,清湖小学一年比一年冷清,但对于邹国梁而言,学生们的欢声笑语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 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扶贫工作的推进,许多库区的百姓纷纷搬迁离开,需要渡船的学生随之逐年减少,邹国梁也已是满头白发。临近退休时日,花甲之年的邹国梁常常坐在曾经划过的小船上发呆,只见远方山林郁郁葱葱,足下湖面水平如镜。 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