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防治荒漠化启示 内蒙古,这片辽阔美丽的土地,横跨“三北”,毗邻八省,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 这里有着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呼伦贝尔草原,中国北方唯一的大泽——呼伦湖。同时,还分布着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占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总面积的1/5。 内蒙古的生态状况,不仅关系到自治区各族群众的生存发展,也关系东北、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特殊区位,赋予特殊使命。为了改变风沙干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局面,内蒙古各族人民与风沙搏斗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取得了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持续双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的骄人成绩,生态状况呈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崭新局面,走出了一条令世人瞩目的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治沙之路。 重大工程托起生态脊梁 翠绿的樟子松挺拔矗立,沙丘上方方正正的黄柳网格清晰可见,黄色的柠条花、粉色的杨柴花和各类野花竞相开放,杨树、柳树迎风摇曳......在一片山花烂漫、林丰草茂的生态绿洲中,一座房屋废墟在满目苍翠中格外显眼。 这里是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南沙梁。谁能想到,它以前竟是一片荒漠,由于沙进人退,当地还流传着“猪上房,羊跳墙,小孩坐在房檐上”的顺口溜。 今年已86岁的赵成祥老人曾是这座老房子的主人。据他介绍,他当时是林场职工,为了守住风沙带边缘,在沙地边盖起房子并住了下来……但到了1997年,他铲沙、挡沙的速度怎么也跟不上风沙蔓延的速度了。越来越厚的沙子漫过2米多高的屋顶,他只能后退500米又盖起新的房子。然而仅仅2年时间,房子就再次被沙子漫过,无奈之下,一家人只好搬到了县城。 “2000年之前,全是沙梁子,不用说树,就是草也看不见几棵,太阳一照,明晃晃地很刺眼。”这个一辈子被风沙赶着搬了4次家的老人,终于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的生态移民中,离开沙漠搬进移民新村,过上了稳定的生活。 据2000年卫星遥感监测显示,当时该县的风蚀、水蚀、沙化面积达3365平方公里,占到土地总面积的80%以上。 也就是在这一年,多伦县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拉开了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序幕。 经过近7年的建设,如今,第一沙带1.6万亩的沙地全部得到治理,翠绿的樟子松,嫩黄的黄柳、柠条,浅绿的杨树,以及树下慢慢露出新芽的花草,给这片土地带来生命的希望。 “回过头去看,如果没有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这里的生态状况将无法想象。在多伦人的心里,这项工程就是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多伦县林业局局长范金秋感慨道。 土地沙化,被称为“地球癌症”,内蒙古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和危害严重的省区之一。面对严峻的生态形势,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产和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提出了“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防线”的宏伟目标,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道路,把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建设来抓。可以说,内蒙古的奋斗史就是一部防沙治沙、与天抗争的历史。 内蒙古作为祖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其突出的战略地位,让这里的生态治理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作为全国唯一六大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全部覆盖的省区,“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工程先后在内蒙古得到强力推进。 ——退耕还林工程区林草盖度由退耕前的15%提高到80%以上,退耕地的地表径流量减少20%以上,泥沙量减少24%以上。据2014年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显示,内蒙古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价值量达1132.78亿元/年。 ——“十二五”期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累计完成林业项目建设任务2333.4万亩。通过集中连片,综合治理,重点区域的风沙危害得到了有效遏制,林草覆盖度增加20%以上,阴山北麓长300公里、宽50公里,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长约400公里、宽1-10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初步形成。 ——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共完成建设任务913.2万亩,森林资源管护面积由一期工程的1.7亿亩增加到3.09亿亩,增加了1.39亿亩。2015年工程区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停伐木材量122.6万立方米。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区总面积99.79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面积的84.35%。全区累计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1.16亿亩,使得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呈现区域性逆转的态势。呼伦贝尔沙地呈现出全面整治的新局面,固定沙地面积增加1万多公顷,保护草场3万多公顷,沙区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植被盖度大幅度增加。腾格里沙漠东南缘防风固沙林体系初步形成,建成了长200公里、宽3—5公里的生物治沙带。 数字的巨变定格了历史片断,背后却是内蒙古人力斗“沙魔”的不懈努力。占全国总人口不足1.8%的内蒙古人,完成人工造林面积超过全国人工造林总面积的10%,治理风沙危害土地面积超过全国风沙危害土地总面积的10%。巍峨的绿色长城,不仅是北疆的丰碑,更是内蒙古各族人民抵御风沙、搏击干旱的历史见证。 据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15年双缩减,全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比2009年减少625万亩和515万亩。 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在内蒙古地图上,黄色中的绿色由一点点、一丝丝,逐渐变成一块块、一片片。据自治区林业厅治沙造林处处长郝永富介绍,2000年至今,在国家重点工程的带动下,内蒙古年均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超过1000万亩,沙区逐渐呈现出“绿肥黄瘦”的景象。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