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8日,在河北兴隆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合成照片)。 6月1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宣布,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下,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并于此基础上实现了空间尺度下严格满足“爱因斯坦定域性条件”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在空间量子物理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了该成果,审稿人称该成果是“兼具潜在实际应用和基础科学研究重要性的重大技术突破”。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2016年12月22日,在云南丽江观测站,潘建伟(前排右二)、王建宇(前排左一)、彭承志(后排右一)等科研人员在做实验。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 摄
2016年11月9日,在河北兴隆观测站,科研人员在监测卫星过境时的实验数据。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2016年12月9日,在西藏阿里观测站,科研人员在做实验。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2016年12月9日,在西藏阿里观测站,科研人员在做实验。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2016年12月10日,在西藏阿里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合成照片)。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2016年11月28日,在河北兴隆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合成照片)。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2016年11月8日,在河北兴隆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2016年12月10日,在西藏阿里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合成照片)。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2016年11月26日,在河北兴隆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2016年12月14日,在青海德令哈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合成照片)。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6月15日,在乌鲁木齐南山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合成照片)。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2016年11月9日,在河北兴隆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合成照片)。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6月15日,在乌鲁木齐南山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合成照片)。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