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的节俗,有的可以溯源到原始社会,是部落先民的某种遗风。如端午节的龙舟,与水网地区先民(如吴越族群)对龙图腾的崇拜和祭祀有关(传统认为龙是管水的)。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相对独立的生命流程,在人类社会的代代流传中,随着生存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后代人往往模糊了先民遗风的真正动因,而根据自己时代和乡土的生存环境和意识,对由先民遗风发展来的民俗,作出合乎自己逻辑的解说和发展。
刚烈的端午诸贤的故事
中华传统节日的规律:因天人相应而立节成俗,对节候风俗人们总要作人文的解说。各地区的“解说”又往往与纪念乡土先贤挂上钩,形成民间故事传说,又借人物故事而传播成俗。如端午节的龙舟竟渡和包粽子,楚人挂上屈原,吴人挂上伍子胥,越人挂上孝女曹娥或越王勾践,湘西和桂林等地挂上伏波将军马援……总是传扬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而端午诸贤的故事多具有刚烈精神。精神文化不可偏于柔弱,端午节是传统节日中富有刚健气息的节日,也是社会性较强的节日。
纪念屈原
屈原(公元前340—至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虽忠事楚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自沉汨罗江。经过历代的选择,屈原越来越突出出来,甚至被说成端午节“起源”于营救和纪念屈原。
“起源”当然不是,但中国人民选择屈原,是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屈原是中华民族第一位伟大诗人,他以自身的高洁人格谱写了伟大诗篇,他以伟大诗篇表现了自身的高洁人格: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休戚与共,不仅“太息”,而且“掩涕”,爱得多么深沉!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虽被谤放逐,仍眷念故土乡国不忍离去,怀乡恋国的乡土深情、乡国情怀,可以转化、升华为爱国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以求索。”追求真理,求索不懈,坚持正义,矢志不移。精神价值提升生命的意义。这样的诗句千年传颂,参与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高洁的人格,以香草自喻,不与恶草为伍,不与卑鄙者同流合污,而且不受恶浊世风的习染,不隨风俯仰,不做不合理‘潜规则’的俘虜,宁死不污,身殉理想,九死不悔,坚贞不渝。
屈原精神成了端午节的节魂,吃粽子也有了文化意义,我们的传统节日绝不像有些人讲的只是吃吃喝喝,我们是很重视人文精神的。屈原是诗人,端午节又成为“诗人节”,屈原就是诗魂。端午节前后,报刊、网络等媒体涌现出许多好诗歌。我们继承端午节的优良传统,发扬屈原的人格节操和爱国精神,举办各种层次、各种规模的“端午诗歌朗诵会”、“端午诗歌大赛”,不是既合传统又合时宜吗?
其他传说故事盖也是与水有关的乡贤,如伍子胥化为涛神、曹娥投水救父。
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伍员)生活的年代比屈原早二百余年。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和《后汉书》等就记述端午节为纪念伍子胥。伍子胥形象在《左传》中就已经出现过,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六、列传第六有《伍子胥列传》影响最大。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楚平王时的太子太傅,遭诬陷,楚平王召伍奢的两个儿子来欲一起株灭。大儿子伍尚要去,次子伍子胥说:“楚王召我兄弟,我兄弟俩一到,父子三人就会一起被杀。不如投奔别国,借力来雪父亲的耻辱。不能一起束手待毙。”伍尚束手就擒。使者来捕伍子胥。伍子胥挽弓搭箭对着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就逃走了。伍尚到后,楚平王果然将伍奢伍尚父子一起杀死。
伍子胥几经周折逃往吴国,途中过陈国欲出昭关,昭关守卫正在到处抓拿他。(京剧《文昭关》就是演伍子胥此时愁得一夜之间须发全白的故事)。
伍子胥出了昭关,后有追兵,前有大江。正着急时,江上有个老渔夫划著小船过来,把他渡了过去。伍子胥感激万分,解下身边的宝剑,交给老渔夫说:“这把宝剑是楚王赐给我祖父的,价值百金。”老渔夫回答说:“楚王捕你,出了五万石粮的赏,还加上大夫的爵位。我不贪图赏金、爵位,难道还会贪图你的宝剑?”
伍子胥逃亡路上,贫病交加,拖着病躯,沿路乞讨,历尽磨难,时刻不忘父兄冤死郢都之恨。到了吴国,阖闾继王位后,就重用伍子胥。不久就攻入楚国的郢都。此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尸三百,终于报了冤杀父兄之仇。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大战中箭伤重不治,死前嘱子夫差报仇。并托伍子胥辅佐少君,封他最高爵位,称相国公。伍子胥为姑苏城和吴国人做了很多好事。夫差继位后,为伯嚭所惑,不听伍子胥的主张。伯嚭受越国重贿又乘机进谗言,诬陷伍子胥有谋反之心。公元前484年,夫差便赠剑赐死,令他自尽。伍子胥仰天长叹说:“唉!谗臣伯嚭为乱,王反而杀我。我使你的父亲称霸诸侯。在你还未被立为太子时,几位公子都争立,我为你向先王冒死力争。你立为太子后,想将吴国分一部分给我,但我并不敢有这种奢望。可是如今你竟听信奸佞小人的谗言而杀害长辈。”伍子胥愤恨自刎之时,留下狠话,要身边人于他死后,“把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东城门上,我要亲眼见证吴国如何被越国所灭!”——死不瞑目,留下一双眼睛看报应!
吴王夫差闻之大怒,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尸首用皮革袋子裹着抛到钱塘江中。吴国人同情他,在江边为他修建了祠堂,把这个地方命名为胥山。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
太史公司马迁总结曰:“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称赞伍子胥是“烈丈夫”。在司马迁影响下,后世多有诗赞之,如:“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 如今我们有取于伍子胥者,不在复仇而在豪气,在血性:为申张正义,坚忍不拔,矢志不渝,豪气不馁,血性不衰,刚烈不屈,如司马迁说的“烈丈夫”的意志和精神。
相传当年,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构筑姑苏古城,因而苏州又称胥城;在辅佐两代吴王中也做了许多好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赢得吴人的感戴,他的被冤沉尸赢得吴人的同情,人们相继为他立祠于江边,在民间信仰中逐步奉其为江神、潮神、涛神,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相传他被沉尸正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就成为吴人纪念他的节日。王充《论衡》说:“子胥恚恨,驱水为涛”,钱塘江之怒潮也是因他之大怒,他正是“波涛之神”。而传说夫差在吴亡后,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举剑自尽。
习俗反映民情,在苏州人心中,对于伍子胥的推崇,早已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感,深深扎根在乡土人心深处。今天,行走苏州城西,沿着一条胥江,方圆数百里处的村落,都留下伍子胥的深深烙印。胥口,地名就因伍子胥而设,这是伍子胥被抛尸入江所在地,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建起了伍子胥墓和胥王庙,并把伍子胥率领开挖的运河命名为胥江,把附近的小山命名为胥山,濒临的太湖命名为胥湖,城门有胥门,等等。
图为2014年5月30日,伍子胥祭祀大典在苏州盘门景区内的伍相祠举行。王思哲/摄
不仅苏州,在江苏、上海、浙江一带的吴国故地,广有关于伍子胥的传说和遗迹。例如位于高淳的胥河,相传就因纪念率领开挖它的伍子胥而得名,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投金濑也出于伍子胥的故事:伍子胥由楚逃吴途中,于濑水向一位浣纱(击绵)的史姓姑娘乞食,食毕嘱对方为他的行踪保密。史女以伍见疑,即投水自尽以示贞信。伍子胥伤感不已,咬破手指,在石上血书:“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 后来,伍子胥报仇之后,果然不忘报恩,但苦于不知史姑娘家址,于是就把千金投入她当时跳水的地方。这就是“投金濑”的由来。高淳人说高淳米糕也是起源于伍子胥筑城墙固城。
纪念孝女曹娥
东汉邯郸淳《曹娥碑》就是记孝女曹娥之事。曹娥(公元130—143年)浙江上虞人,其父曹盱溺于舜江中,十四岁的曹娥昼夜沿江号哭寻父。数日里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五月初五日,她想了个办法,把自己的衣裳抛入江中,双膝跪地对江祷曰,父亲有灵,让这衣裳在您所在的位置沉下去吧!此衣随江漂流一段后竟在一个漩窝处沉下去了。曹娥认定那是父亲所在,便纵身投江救父。五天之后,父女俩在下游浮出江面,虽都已冰凉,曹娥仍紧紧抱住父亲,不肯放松。百姓见状,无不震惊敬佩,传为神话。地方为她立石碑,由邯郸淳撰写碑文。人们为了纪念她,把她舍身捞父之江,改名曹娥江,建起曹娥庙。曹娥当年所居住的村子,改名为曹娥村,还在浙江绍兴建起曹娥墓。曹娥孝亲救父的美德,传遍大江南北,因此每逢端午节,人们在纪念屈原、伍子胥的同时,也要传颂孝女曹娥的动人故事,曹娥庙至今香火不断,远自福建安徽的老太太都带着大姑娘儿媳妇来上香。上虞弘扬孝德确有成绩,2012年我代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上虞“孝德文化之乡”的荣誉称号。
龙舟竞赛的乡土性群众性
龙舟竞赛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可能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考古发现,一个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靑铜钺,便刻有龙舟竞渡图案。龙舟最早当是古越族等水网地带族群祭龙神、水神的一种祭祀活动。随着生命意识的发展,赛龙舟增加进古代的禳灾驱瘟的祈愿,随着人文精神的发展,又演绎出追悼屈原等人杰的文化意义,同时发展成为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1980年,赛龙舟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2010年于广州举行亚运会,龙舟竞赛首次成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2011年起年年举办中华龙舟大赛。
2008年端午节李汉秋在岳阳龙舟赛
龙舟赛升格了,城市化了,一方面这是好事;但另方面千万不要削弱其乡土性、群众性;不要只办大型赛事而放弃乡土间的群众性活动。龙舟赛的根深深扎在民间。请看民间的赛事场景:“如果听那锣鼓点子`咚锵、咚锵、咚锵'越来越急促,和着那两岸呐喊震天撼地,定是赛事进入激烈的时刻,只见龙舟劈江斩浪,直飞目标。舟上的健儿倾尽力气边划水边呼唤,鼓锣喧天,喊声阵阵,你追我赶,力争上游。”……水道两岸呐喊助威的群众,人头攒动,群情昂奋,有的随舟奔跑,为自己村庄或群体的龙舟呼号助威。口号声响成一片,呐喊声震天动地。扣人心弦的龙舟竞赛,向来是端午的一项最热烈、最富激情的撼动乡土的节俗,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拼搏向上的精神,焕发出集体主义光采和昂扬斗志。
例如:在湖南凤凰县,端午赛龙舟的成绩在凤凰是一种至高荣誉,因此每年参加的赛队很多。得胜的村寨、街道或单位,在长时间都是人们的谈论话题。在广东高要市金利镇的显学村,村中高大的祠堂正中,安放的不是神位牌匾,而是悬挂着数十年赛龙舟得来的锦旗,摆放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奖杯。显学村人对赛龙舟获得的荣誉如此看重,让人深深感受到村民对赛龙舟的热爱。金利赛龙舟在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举行。比赛前15天,各村的龙舟就纷纷下水,又叫起龙舟,即是开始比赛前的强化训练。期间,整个村子非常热闹,每天傍晚龙舟队训练结束,全村男女老少都要聚集到祠堂里与运动员们一齐吃饭,加油鼓劲,营造出大赛前浓厚的氛围。龙舟竞赛让金利人民“团结拼搏,奋勇挺进”的龙舟精神得到升华,成为金利人民一种独特的精神支柱。
龙舟赛最容易调动群众的节日热情,激发集体荣誉感,彰显齐心协力、奋勇争先、拚搏向上的昂扬精神。这是端午文化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当我们欢度端午节时,我们正在感受中华文化的滋润,分享中华节日带给我们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