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双流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一列新能源“空铁”在试验线上运行(2016 年11 月21 日摄) 江宏景摄/本刊 2015年8月,一向以“敢为人先”精神勇立中国改革潮头的西部大省四川,迎来了改革开放30多年后中央赋予的最重大改革试验任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两年来,作为西部唯一一个省级“全创区”,四川以敢于担当的胸怀,勇闯改革“深水区”,把全面创新改革作为新的历史时期引领四川发展的“一号工程”,大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科技创新活力持续释放,发展动能加速转换升级,全省经济总量历史性地迈上3万亿台阶,并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快速增长。 势已成,风正劲。肩负“国家试验”使命的四川省,凝神聚力,蹄疾步稳,正在推动着一系列的全面创新改革“四川实践”上升为“四川经验”。 军民融合呈“万马奔腾”之势 今年4月底,国产外贸顶尖战机双座“枭龙”在成都首飞成功,引来万众瞩目。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参与“枭龙”制造的,除了“军工大佬”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外,还有近百家提供配套生产的四川民营企业。 按照中央部署,军民融合是四川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最重要的任务。四川省也充分发挥军工大省优势,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呈“万马奔腾”之势。 孙建华原本是位于绵阳国家科技城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一名普通工人,广电设备的“嗞嗞”声引起了他的好奇:人体是不是也存在电场? 非科班出身的他找来教材,啃下电子学、无线电、计算机等艰深专业。在走出了邓稼先等中国科技泰斗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孙建华成为第一位以工人身份获得优秀科研论文奖的人。 后来,孙建华创办四川华卫生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他的专利“非接触生物电场探测技术”在2014年被科技部评定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 孙建华的专利可以让一张小小的“纸片”成为安防警报器,通过人体生物感应解决了红外报警“误触发”这一世界难题,在军警民安防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全面创新改革掀起的军民融合发展热潮,让包括孙建华在内许多心怀梦想的创新创业者,找到了更多施展才华的舞台。从创业个人到创新企业,从单项发明到产业链条,军民融合发展在巴蜀大地上开始星火燎原。 去年9月,承担打造航空“中国心”的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成立仅半月,四川就火速与其签下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世界一流的航空发动机研制基地。仅仅7个月后,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即表示已在川建立了研发单位、生产企业和实验基地。不到一年时间,战略合作已从蓝图落地为现实。 也是去年,四川在全国率先与12家央属军工集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全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联手推进新增能力布局和重大项目建设,共同推动集约集群发展的军民融合产业体系建设。 此外,电子科技集团与四川签订产业投资基金合作协议,共同成立大数据服务公司;航天科工集团在成都布局“两院一网四基地”,航天通信技术研究院已挂牌成立;10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已布局项目40个,完成投资391亿元。 为强化军民信息沟通,四川省组建起全国唯一军民融合技术交易平台——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让军民技术在这个集技术评估、拍卖、交易、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交易平台上“互通有无”。 为降低“民参军”门槛,四川省启动了军工“两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认证)联合审查试点,企业不用在多地“往返跑”就可取得相关资质,降低“民参军”成本。 为推动军工院所改革,今年初,位于绵阳的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被确定为全国首个军工科研院所混改试点。同时,探索军工股权多元化,目前四川已推动7家军民融合企业完成重组改制上市。 绵阳国家科技城是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基地之一。绵阳市委书记彭宇行说:“绵阳成立军民融合科技支行、保险支公司、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发展基金,这些全国首创的探索为军民融合创造了更好的发展环境。目前,绵阳科技中小企业达9000余家,军民融合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如今,四川军民融合发展已创下多项“全国第一”:首个成立省级军民融合推进工作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的省份;首个与国家国防科工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及12家中央军工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省份;率先设立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总规模已达100亿元;率先成立省级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高新装备先进材料产业联盟等。 2016年,四川军民融合产业主营收入达2870亿元,居全国第二位。 破除障碍激发活力释放“红利” 改革迈向“深水区”,难点在于破除束缚创新活力释放的体制机制障碍,这也是国家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核心命题之一。 如何激发创新者的活力,让四川省109所高等院校、30多万名专业科技人员中蕴藏的巨大能量,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呢?还是要靠改革。 以科技成果转化难这块“硬骨头”为例,四川主动触碰产权这一过去的改革“禁区”,在全国率先推出职务科技发明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高校与职务发明人可按“三七开”的比例共同申请专利。 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热情被全面激发。仅在西南交通大学,半年多内就有120多项职务发明专利完成了分割确权,7家高科技创业公司成立,超过了过去数年的总和。 “在全球智能制造业竞争白热化的今天,这样的改革来得太及时了。”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林建辉兴奋地说,“有了明确的产权激励,一线科技工作者更有动力把实验室里的好东西转化为产业,不用像过去那样顾虑重重。” 四川还出台了《四川省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十六条政策》,从提高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鼓励科技人员离岗创办企业、兼职取酬等16个方面,破除束缚科技人员创造性、积极性的体制机制障碍。 多重改革推动下,2016年,四川新申请专利数量逾13万件,同比增长约18%,总数居西部第1位。 四川还把破除制约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的体制机制障碍作为主要“突破口”,大力推进知识产权创新改革。 今年1月,西部首家跨区域管辖知识产权案件的专门审判机构——成都知识产权审判庭在成都天府新区正式运行。随后,一桩跨国专利侵权纠纷案在该庭开审,敲响了跨区域集中管辖案审判第一槌。 这不仅是一个新机构的诞生,它背后牵引着多方创新改革,包括建立法院与行政执法机关联动机制、探索惩罚性赔偿认定标准和赔偿机制……成都知识产权审判庭的成立,倍受关注。 除此之外,四川制定了《关于加强职务发明人合法权益保护促进知识运用的实施意见》,实现了全省21个市(州)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三审合一”,推进成都、德阳、绵阳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跨区域行政执法,完成了四川省知识产权运营基金注册,启动了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 在向创新创业者放权的同时,四川更主动向政府手里的权力开刀,砍掉6成以上省级行政许可;每年减少税费、成本负担数百亿元;新增市场主体呈井喷之势。今年5月1日,成都市一次性取消各类证明298项,仅保留15项,完成了被称为“最大力度”的“减证便民”行动。 四川还大力加强金融支撑建设,启动了省级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工作,设立了四川省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引导基金,并成立8家科技支行。 四川三阳永年增材制造技术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顾德阳,原本做的是塑胶产业,经常需要进口国外材料。 “价格高,还受气。”顾德阳说,“有次去日本购买一公斤样品,对方不仅开出种种苛刻条件,态度还十分傲慢。我一气之下回国自己研发。” 为争一口气,顾德阳将全部身家投到了3D金属打印领域,5年投入2亿元。现在,顾德阳的企业掌握着将1000摄氏度到3000摄氏度的高温难熔金属材料做成粉末的技术,中国也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但这个专利发明也差点夭折。在资金最为紧张的时候,专门从事军民融合企业金融服务的绵阳市商业银行军民融合科技支行,为顾德阳提供了7000多万元贷款。“不然企业恐怕就撑不下去了。”顾德阳说。 据了解,近年来,四川累计已促成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1400亿元,每年新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约2万家,702个战略性新兴产品的产业化率达88%。 体制机制的束缚一经打破,创新创造的活力就竞相迸发。释放的“改革红利”也让全社会受益。据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同志介绍,2016年,四川收获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3万亿元,增长7.7%;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6万亿元、增长10%,较2012年翻一番;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新增各类市场主体74万户;建成各类孵化器近600家。2017年一季度,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2%,全省经济继续保持“企稳回升、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全面创新改革对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新旧动能正在加快转换。 凝神聚力奠基长远发展 全国有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四川对于全创工作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从战略定位上讲,这是四川省“十三五”规划的“一号工程”;从历史方位上讲,是四川面向新的历史阶段前进的“灯塔”;从发展方式上讲,是动能转换结构升级的“牛鼻子”工程;从时代趋势上讲,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四川落地生根的实践过程。 两年来,“速度”是四川全面创新改革的一个关键词。 工作推进快。早在2015年6月,四川就启动专项调研工作;8月,启动试验方案的编制起草工作;11月,试验方案上报国务院…… 四川省委省政府强调,四川要充分发挥创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引领带动作用,努力实现“三年试验突破、五年基本转型”。 成果形成快。一年多来,四川梳理储备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逾60条,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而全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首批拟在全国推广的17条经验中,四川就占了8条,接近半数。 速度的背后,是四川“功成不必在我”的战略气魄和责任担当。在被确定为全国创新改革试验区之初,四川省委省政府即明确表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央赋予四川最重大的改革试验任务。抓住全面创新改革,就是抓住重大机遇,就是抓住转型发展的“牛鼻子”。 2016年2月17日,春节的鞭炮声未息,四川省委主要领导就赶赴成都平原经济区调研,研究推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有关工作。 为推进“一号工程”,四川成立了以省委书记任组长,省委副书记、省长任副组长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督促落实。 为推进“一号工程”,省委省政府定期召开常委会、常务会听取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工作,要求每周、每月、每季报送工作进度。 为推进“一号工程”,在国家正式批复四川省试验方案之前,率先制定《实施方案》,梳理8个方面128项改革任务,确定“时间表”、“路线图”,任务逐项分解到责任人。 四川还创造性地编制了“9张清单”,全省上下“挂图作战”。这些清单包括“综合改革清单”、“军民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清单”、“技术攻关清单”、“开发区储备清单”等等,聚焦改革要求,布局了逾4500亿元的重大项目,明确了对21个产业领域的356项关键共性技术进行攻关,解决了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 清单管理的背后,是严格的工作落实机制。四川建立了清单督查制度,将9张清单中相关责任落实到人,对具体事项实施表格化管理,全程跟踪、定时督查、动态销账。四川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清单管理、挂图作战,是四川推动全创改革工作的独特创造,也是全省上下协力推动、狠抓落实的有力举措。” 全面创新改革没有“后方”。四川省还自加压力,在成德绵基础上,将试验范围拓展到天府新区和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同时21个市(州)积极推广和复制成德绵先行先试经验和做法,形成“3+2+N”全覆盖的试验布局。 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推进,纷纷带队赴国家有关部门、军队有关单位沟通衔接。30多个省直部门紧密协作,主动作为,国务院授权的先行先试改革取得重要进展,部分甚至提前完成。21个市(州)“一把手”亲自负责,全创成效逐步显现,特别是成德绵等地的发展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 成绩的背后,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四川的信任与关心,是中央改革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特别是2016年10月,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部委的支持下,四川成功举办了首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高峰会议,将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向新的高潮。 敢为人先,行稳致远。从30多年前在全国率先摘掉人民公社的牌子,到本世纪初先人一步的统筹城乡改革,再到奠基长久发展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四川每一步探索改革的脚印,都烙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途上。 |
相关阅读:
- [ 05-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读懂中国之解惑版
- [ 05-21]【治国理政新实践·重庆篇】纠纷明显减 收入节节升
- [ 05-21]【治国理政新实践·广西篇】为了3000吨级船舶直通粤港澳——西津水利枢纽二线船闸工程见闻
- [ 05-21][治国理政新实践重庆篇]建设生态文明 坚持绿色发展
- [ 05-17]【治国理政新实践·山西篇】人一我十抓环保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