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桑麻翳野到春风几度:现代农业播绿“一带一路”
2017-04-26 19:48:22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陈虹虹 陈晖 |
分享到:
|
新华社西安4月26日电 题:从桑麻翳野到春风几度:现代农业播绿“一带一路” 新华社记者 刘书云、陈晨 “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其巨著《资治通鉴》中,用生动的笔触写尽盛唐时期丝路之上的葱茏。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万里丝路这条古时东西方农业文明交融的通道,因现代农业交流而再度繁盛。 走进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现代农业创新园,高产优质的小麦开始孕穗,无土栽培的各色花卉争奇斗艳,科学滴灌的绿植蔬菜苍翠欲滴。这座汇集了中国“农科城”最新科研成果的园区,如今被“搬”到了千里之外的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拥有了一座“姊妹园”,唱响了一曲中哈现代农业合作的“友谊之歌”。 “中哈现代农业创新园区由中哈企业共同建设,双方开展优良品种、设施农业、节水灌溉、经济林果、农资农机等领域新产品的示范、试验、推广和经营。”杨凌示范区国际合作局副局长马静说。 据介绍,在这座园区内,由中国育种专家研制的冬小麦5号品种走出国门,很快适应了哈萨克斯坦干旱半干旱气候,亩产较当地品种增产82.28%,极具推广价值,受到当地农民和企业的欢迎。马静说,这个月,中方的种植人员将再次赴哈开展春播,从提高品质着手,进一步筛选出适合当地的高产优质品种。 产自西域,植于中原,如今惠泽沿线国家。小麦的几番进出,见证了东西方农业交往的千年“农脉”。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王建新说,小麦这种原产于西亚的高产量农作物,正是由丝绸之路传入,后经本土演变,成为北方主要农作物,并最终形成中国“南稻北麦”的农业格局,孕育出北方人喜食面食的饮食文化。 昔日往来丝路的声声驼铃犹在耳畔,如今“一带一路”倡议又为丝路沿线国家间的农业合作赋予了更多现代意味。2016年7月以来,乘坐着“钢铁驼队”中欧国际货运班列的4600吨哈萨克斯坦优质面粉陆续运抵西安,进入市场后受到市民热捧。这也让有志于从事中哈农业合作的西安爱菊集团坚定了“走出去”的信心。 该集团董事长贾合义说,哈萨克斯坦土地广袤,种植环境无公害、无污染,粮油产品质量好。目前,企业与哈萨克斯坦北哈州政府联合打造的150万亩种植基地已经开始播种,带动了当地5000至1万户农民的参与生产。到了秋季,预计将收获15万吨菜籽、10万吨小麦。 远在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陕西乐达草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2万亩牧草种植基地内,一片郁郁葱葱的繁盛之景。公司董事长邵革说,他们为当地百姓提供种子,企业负责收购和销售。这既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和税收,也可将牧草销往中国市场,可谓是一个“双赢”局面。 而今,现代农业交往因“一带一路”倡议而再度繁盛。万里丝路,绿意渐浓。 一批绿色交往的使者,正在循当代丝路而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间实验室内,25岁的玛拉提·木拉提汉双眼紧盯着电子显微镜下的淀粉颗粒,仔细将实验数据记录在手边的笔记本上。作为哈萨克斯坦农产品深加工科学研究院的年轻研究员,他正在中国进行为期一周的进修。 木拉提汉说,这是他和中国同行共同承担的一项关于淀粉研究的学术项目。出于对“一带一路”倡议前景的看好,他计划在进修结束后,到中国完成为期3年的博士学业。 在现代农业交往的“绿色”之旅中,木拉提汉并不孤单。在杨凌示范区,始于2005年的援外培训人气正浓。这项主要面对发展中国家和丝路沿线国家的培训已举办70期,学习内容包括生产环境调控、水土保持与旱作农业、节水灌溉、农业经济管理等。“经过交流学习,许多丝路沿线国家的政府官员、企业家和技术人员,展示出深化同中国农业合作的强烈愿望。”马静说。 “‘一带一路’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和中国西北同属干旱半干旱地区,有类似的科技需求,合作领域广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部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霍学喜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这条古时农业交往的纽带,将会释放出更为广阔的前景,现代农业终将播绿“一带一路”。 |
相关阅读:
- [ 04-26]中企海外并购回归理性 “一带一路”成投资新引擎
- [ 04-26]【独家】“一带一路”如何推进?习总书记为你支招
- [ 04-26]新的开天辟地:“一带一路”建设
- [ 04-26]在华留学生眼中的“一带一路”:春风播新绿 丝路花雨浓
- [ 04-26]中俄文化交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升温
- [ 04-25]“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官方网站正式上线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