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城市的地铁站点、居民社区、大学校园、商场景点,共享单车一夜间仿佛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街头一景。然而,随着越来越多品牌共享单车出现在街头巷尾,乱停乱放、恶意破坏,甚至直接骑回家等不文明现象频发,管理和服务跟不上,导致各种问题日益凸显。 资料图:2月20日,一批损坏的共享单车停在昆明市区一个院子内等待被修理后返回市场。中新社记者 任东摄 街头单车的多重尴尬 今年1月,深圳蛇口湾厦山公园附近,500辆共享单车被堆成小山,不少车被人故意损坏,车轮被碾轧变形。在成都,有用户用手机查找附近的共享单车时,发现最近的一辆车竟被扔在河里。 “坏的太多了,押金都交了,一辆车还没骑上。”天津市民张先生抱怨道。另一位市民邓先生告诉半月谈记者,他交了298元押金,一共骑了两次,很难找到没有问题的车。 不少网友也晒出共享单车遭遇的奇葩待遇:没脚蹬子,没车座,没车轱辘,车座上被插针,被人上锁用不了,被人刷成别的颜色据为己有。 除了被人恶意毁坏、乱堆乱放影响交通等,共享单车还遭遇管理困境。近日,成都市华阳街道城管以非法占道经营为由,扣押了辖区内百余辆违规停放的共享单车,引发舆论关注。 乱象折射国民素质和管理滞后 共享经济只能根植于良好的道德和法治环境。它要求政府部门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共享行为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要求共享参与者具有良好的道德法律素养,通过自律实现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作为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共享单车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然而,国民素质没有跟上。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表示,网上曝出的共享单车尴尬遭遇,是社会公德现状的缩影,成了社会的一面“照妖镜”。 张宝义说,在共享单车推广之初,有些问题是可以预期的,好比网约车一样,新生事物与旧的管理办法之间会产生冲突,而公共服务管理者对新情况预估不足,就造成在一定阶段,运营企业和政府管理之间缺乏有效协调衔接,甚至产生摩擦。 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比达咨询发布的《2016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共享单车市场整体用户数量达到1886万,2017年,共享单车市场用户规模将继续保持大幅增长,年底将达5000万用户规模。 分析人士认为,面对共享单车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除了社会公德,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消费环境好不好,是特别值得关注的,因为政府才是第一责任人。 某品牌共享单车区域负责人坦言,目前全国共享单车运营商几乎都面临没有相关手续可以办理的困境。“我们很想办理,但在全国范围内对共享单车的管理和规定还没有统一标准。我们也在和各个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 综合施策,完善环境,顺应时代发展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张丽梅认为,共享单车出现的问题,是城市发展的阶段性问题,通过制度建设、完善设施、行为规范是可以解决的。 近日,已在深圳投放互联网自行车的4家企业发表联合声明,将加强行业自律,配备与投放规模相匹配的停放秩序管理团队,加强与商业、办公等非公共区域管理主体的沟通,设置停放区域,做好停放秩序的管理工作。 “发展互联网+,大力推广自行车,这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行为,值得肯定。但在此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既给我们敲了警钟、提出课题,也给我们一个提升社会管理水平的宝贵契机。”张宝义告诉记者。 共享单车的出现,为城市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仅方便市民出行,而且有利于改善环境,降低碳排放。张丽梅等建议,政府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顺应这种对环保和经济都有益处的新鲜事物的发展,把好事办好。 天津京秀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王京涛表示,共享单车运营中一大难题就是路权问题。目前随着机动车增加,主干道上的自行车专用道逐渐被改为机动车道,建议政府尊重自行车的路权,整改、新设自行车专用道。 企业应建立完善信用积分系统,设置信用制度来激励用户规范骑行,同时对身边的不文明行为监督举报。对于随意停放、破坏单车的行为,应纳入共享单车平台的信用指数及诚信体系,剥夺其对共享单车的使用权。 政府和企业都要加强共享单车正确使用方法的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全民整体素质,避免部分市民采用相对野蛮的方式获取公共服务。同时,相关部门应严厉打击不法分子偷车、毁车等行为,加强震慑作用。(半月谈记者 付光宇) |
相关阅读:
- [ 03-19]男子骑车摔伤称刹车失灵 共享单车惹上首起索赔官司
- [ 03-18]厦门:共享单车潜伏进小区车库跟着“主人”上下班
- [ 03-18]真缺德!9辆共享单车 被人沉入福州白马河
- [ 03-18]台江九辆共享单车被丢内河 警方介入调查
- [ 03-18]共享单车有了“虚拟停车位” 引导用户规范停车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