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成绩回击了“悲观论”
2017-03-04 10:32:35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责任编辑:蔡秀明 陈瑜辉 |
分享到:
|
春回日暖 翟桂溪作(新华社发) “可以说我们实现了‘十三五’的良好开局,用一份实实在在的成绩单回应了中国经济‘悲观论’。”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王国庆这样说道。时值全国两会这一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期,可以看到,中国经济以巨大的增量、强劲的动力、突出的转型实效和良好的未来预期,击溃了此前的看衰之势与悲观论调。对此,专家指出,我们应该珍惜中国经济来之不易的稳健开局,以深化改革进一步提质增效,以“进”促“稳”。 经济增长动力强 在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2月份宏观经济指标中,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6%,既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又高于去年同期2.6个百分点。这已是该指数连续5个月保持在51.0%以上,制造业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明显。 据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分析,这一宏观数据背后还有4个特点:一是制造业市场需求回升;二是国内外需求有所改善;三是新动能持续发力,其中装备制造业PMI达到近3年的高点;四是企业对未来发展信心持续增强,处于高位景气区间。 值得关注的是,2016年中国GDP总量突破7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在这样的巨大经济体量之上,中国经济的每一点增长,都牵动世界经济的命脉。 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指出,自2008年以来,中国每年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均超过30%,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中国巨额对外投资、大量出境游人口等对世界其他国家而言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机遇。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各项工作正在扎实推进,改革的红利也在不断释放,所以我国经济仍然具有强劲的动力和持久的耐力。”王国庆说。 转型成绩被看涨 关注中国经济增量的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何代欣向本报记者分析,还应注意到巨大经济体量下全面深化改革的高难度,以及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成绩。 此前一些国际投资者曾表达过对中国经济走势的担忧,诸如债务水平增高、潜在的国际贸易摩擦风险等。但近日国际金融服务机构摩根士丹利发布的报告《我们为什么看涨中国》,破解了这些疑虑。 报告高度评价中国经济转型成果:一是消费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增长主力,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二是服务业将是增长最快的领域;三是中国正向高附加值制造强国迈进;四是企业继续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五是过剩产能问题正在逐步解决。 这些结论在《2016年统计公报》中都能找到实在根据。比如,2016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4.6%;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8%,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51.6%;单位GDP能耗下降5%…… 美国格罗斯大学商学院教授赵耀评价说,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目前效果已初步显现,其外溢效应十分可观。 以“进”促“稳”筑根基 在新的一年里,王国庆指出,只要坚持稳中求进,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国经济仍将是世界经济最强劲的‘发动机’”。其中“稳中求进”不是无所作为,不敢作为,而是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有所进取,以“进”来促“稳”。 何代欣认为,“当前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突显,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依旧面临压力,而财政和金融的风险尤其值得防范。在中国经济这艘大船驶向大海深处的同时,风险点不会短时间内快速削减。但是,从民族振兴的高度来看,中国经济应该承受起更长时间、更深层次的考验。” 这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何代欣表示,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势头比较好,超出了许多国内外研究机构的预期。“我们应该珍惜这个良好的开局。去年大家主要讲‘稳’字,中国经济小心翼翼走过了非常不易的时期。而在今天来说,这个‘稳’应该是动态的‘稳’,要以不断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前提。” 以民生领域为例,养老、医疗、教育等诸多方面改革已经覆盖,但是老百姓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专家指出,未来需要从微观细节入手,不单纯求量,而是改体制、抓实效。 全国人大代表、太钢集团董事长李晓波说:“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不断降脂增肌、优化结构,为后续发展筑牢了根基。” |
相关阅读:
- [ 03-04]中国经济为何底气十足?这些数字好亮眼!
- [ 03-03]杭州峰会成果引领经济航程(钟声)
- [ 03-03]美媒:更多留学生选择回国 分析称被中国经济所吸引
- [ 03-03][脱贫攻坚看宁夏]清凉村:“多元化”林下经济打通致富路
- [ 03-03][两会前瞻]为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各界关注的经济热词速览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