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20000元额度从紧,海淘要涨价了!”春节以后,不少从事跨境代购的人对老客户发出了这样的提醒信息,让买家尽早下手。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虽然去年4月份我国就开始对跨境电商实施了税收新政,但由于当时是从年中半路实施,因此对很多个人代购者的影响还没有显现。而今年是我国对个人跨境海淘征税实施总额度限制的首个完整日历年度,限额制度的威力已经很快显现。“限额对于海淘者冲击很大,这种情况在年初可能还不明显,但一过了春节之后影响就开始显现出来了。”昨天有海外代购人士告诉北青报记者,虽然有人也会采取找人代收货的方式借用别人的额度海淘,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个人海淘代购这个行当肯定长不了。 政策 每人每年海淘免关税额最高20000元 据海关人士介绍,在去年的新政之前,我国对个人自用、合理数量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在实际操作中按照邮递物品征收行邮税。行邮税针对的是非贸易属性的进境物品,将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三税合并征收,税率普遍低于同类进口货物的综合税率。但大量跨境电商企业进口的商品虽然明显不属于合理自用范围,但之前也是通过邮递渠道进境,钻了行邮税的空子,从而造成他们所享受的总体税负水平低于国内销售的同类一般贸易进口货物和国产货物的税负,形成了不公平竞争。因此去年我国实施新政将对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按照货物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不再享受优惠待遇。 在对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按照货物征税的同时,我国对个人海外购买商品的管理也有了新变化。考虑到大部分消费者的合理消费需求,政策将单次交易限值由行邮税政策中的1000元(港澳台地区为800元)提高至2000元,但同时将设置个人年度交易限值为20000元。在限值以内进口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关税税率暂设为零。而对于单次超过2000元限值、或者累加超过20000元限值的交易,将均按照一般贸易方式全额征税。值得一提的是,在规定限额内免征的仅仅是关税,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则不再设立免税额,暂按法定应纳税额的70%征收,这意味着完全意义上的免税已经不存在。 分析 海淘高额奢侈品受影响最大 每人每年20000元的额度,或者全家每年40000元至60000元的额度其实对于普通消费者已经足够。因此这一限制其实对于多数人正常的海淘没什么太大影响,但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对于一些特殊人群,交易额的限制可能会对其带来较大影响。比如一些有孩子的家庭会选择包括奶粉、服装甚至沐浴液、湿巾等儿童日常用品全都采取海淘方式购买,那么全年额度可能会超。 而最受额度限制影响的要算是习惯海淘奢侈品的人群,他们通常单件商品就会超过2000元的单次限额,甚至一件商品就超过全年的20000元额度。因此这些人如果不愿正常缴纳关税,那么肯定需要改为其他购买途径了。因此有电商人士表示,限额制度对海淘奢侈品肯定是影响最大的,国内这部分的购买力肯定会遭到明显抑制。 关注 个人海外代购难钻免税空子 这种额度限制对于专业海淘代购者影响同样较大,换句话说,如果代购者在国内有专门的收货人,其收货额度一旦超限,那么之后以他为收货人的海淘商品将无法正常入境,可能会被直接退邮回出发地。 有海关专业人士介绍,通过转运进入国内的邮件,海关方面会在通关过程中加大对收件人信息的审核,比如通过对收件人身份证的审核比对并登记个人信息,如果同一个身份证收货数量在一年内超过了2万元就无法再继续收货,很可能会被直接退运。而像手机、电脑等高价值的电子数码产品将成为海关重点查验的对象。 提示 个人可用额度可实时网上查询 虽然早在去年4月份这份新政就已经实施,但由于新政实施并非从完整年度开始,因此并未引起太多重视。而今年则是海淘新政实施后的首个完整日历年度。为了方便人们对自己的额度有清晰的掌握,从今年开始有关部门实施了个人可用额度实时网上查询的服务。北青报记者从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了解到,为了便于消费者购买跨境电商商品,该中心今年上线了个人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额度的在线查询服务,消费者可自行登录进行查询。自己购买了哪些跨境电商商品,以及是否被他人冒用额度都一目了然。 北青报记者昨天登录“跨境电子商务年度个人额度查询”系统看到,用户只需输入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和姓名,即可立即查询到自己从年初到前一天24时为止已经使用了的跨境电商额度,以及本年度还可使用的额度。对于已经使用过额度的还可以在线查询到自己的消费明细。 |
相关阅读:
- [ 02-14]“人肉代购”:靠什么在夹缝中生存?
- [ 02-12]消协提示:微信代购有风险 买到假货维权难
- [ 01-24]第三方APP多名目加价代购火车票 网友感慨:回家一趟真的好难
- [ 01-04]加价“代购”火车票,“绑架”乡愁太缺德
- [ 01-04]男子公然叫卖熊掌980元一斤 自称有专门渠道“代购”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